我很了解自己的性格—孤僻,固执,不合群。这种性格一直到我初中结束都没什么改变。小学的时候,因为胆怯而远离人群。到了初中,不愿意靠近别人,厌倦融入群体。学业的压力会掩盖很多事情,就比如说我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在繁重的学业之下消失的无影无踪,别人做多说一句孩子太认真。而父母则不太关心我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是我在父母面前也始终是乐观开朗的样子。但是实际上,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都会觉得一种深深的压抑感从心底溢出,而我实在不知道因何而痛苦。太矫情了,就是闲的,我当时那样想。但是自己是骗不了自己的,我的确摆脱不了这种感觉,也没办法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
记得最深的一次是一年快要期末考试的晚上。父母中午的饭局,下午回家后就休息了。整个家中明明三口人都在,却像只有我一人一样。我坐在书桌前,对着练习册却下不去笔。夏天的傍晚很凉爽,楼下有一些人在露天烧烤。他们说话声,推杯换盏声听得真切,却让我觉得这个夜晚更加孤寂。嗯,热闹是他们的,我仍孤寂我的。但是那种天地间似乎只留有我一人的感觉真的很糟,那种只能默默承受孤独的感觉很久不能释怀。
如今想来,当时再绝望的情绪放到现在,都变得不值得一提。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自己,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这种经历无疑是具有打击性的。我第一次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孤独,为什么孤独到痛苦这个地步。当时身边没有什么朋友,不是交不到,而是觉得没有精力去维持一段友谊。学习已经很累了,根本不想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和朋友出去玩。加上我没有手机,平板也没有联系别人的功能,与同学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后来女孩们甚至有约架的,就更没兴趣凑上前去了。但是这只不过是借口罢了。实际情况还是我自己不想与别人交流,孤独在所难免。我喜欢音乐,电影,书籍,可是身边和我有同样爱好的人太少太少,能让我发自内心的想与之交谈的人太少。那时我常常抱怨没有人理解我,没人懂我。如今想来,根源在于我不敢先去理解别人。孤独的感觉是很糟糕的,说实在的,我并不是能百分之百享受孤独的人。更何况孤独带来离群的不适感,对较为幼稚的我来说注定是一种打击。我可以接受孤独,但并不代表我喜欢孤独。
但是,当有一天,我猛地想起,我很久很久没有孤独的感觉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惊慌的。孤独已经成了我生命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我早已习惯一个人的夜晚,一个人的生活。可是突然之间,我发现它消失很久了。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缤纷多彩的APP,各式各样的短视频……我的精力被分散的七零八碎,专注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从前的我生活里只有书,偶尔的电影,繁忙的学业,单调又乏味。如今在很多视频中,小说中,看到了很多人。生活被点亮,再难陷入孤独之中。可是这很好吗?我问自己,这很好吗?乍一看,没什么不妥。我摆脱了囚困我很久的东西,我不会时不时的抱怨自己一人漫长的时间。可是,我真的很长时间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我的注意力越来越容易被分散,不拖动进度条完整的看完一部电影的时候不见了。生活只有表面上的丰富多彩,实际上却愈发苍白。
孤独转变成茫然,人仿佛从内向外的腐烂,华丽丽的外壳下空有破败不堪的内心。这一点儿都不好,否定自己的次数越来越多—怀疑,厌弃,鄙视。那份能在静夜读书的淡然一去不复返。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开始怀念孤独,怀念孤独岁月沉淀下的学识,用孤独磨练出的处事不惊,安然自若。怀念那个有内在自我的女孩儿,而不是被浪潮一般的数据冲到不知何处的自己。
周围人总会用各种言语讽刺他们不能接受的人。我曾经以为,正是因为我离人群太远,才一直被伤害。如今想来,不过是他们自顾自的无所事事罢了。我的孤独,从不是因为被排挤,被误解。而是我主动选择了让自己孤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高效的,更自由的做有意义的事。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不在乎一切流言蜚语。安静的充实自我,积蓄力量。蓦然回首,我身边令我敬佩的人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他们愿意展示明亮又温暖的一面,我却为背后的坚强所感动。用善良和温暖对待他人,仍不忘却初心,用时间磨练自我,再回首时依旧少年。
为了一时的热闹而放弃自我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人的确需要朋友,需要倾诉,陪伴的对象,但是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孤独的时光是沉淀的时光,愿在无边的孤寂之后,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