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峰老师:你说要学写飞雁格的诗并不难,我可以深入浅出,几句话就让你整明白。飞雁格分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两种形式,出入是一对反义词,有入必有出。所谓飞雁格就是在一首诗词中,首句和末句的韵脚不同于中间各句的韵脚,但必须是临近韵(读音相似或相近)才可以。首句不同的叫出群格,末句不同的叫入群格,这种句式必须是平起平收或仄起平收才能适用,再说明白一点,就是首句要押韵。如果是平起仄收或是仄起仄收的句式就不能用,这种句式首句一般是不押韵的,你倒别在末句里整出一个孤雁入群格来,那就不伦不类了,闹出笑话不说,最终还判定不合韵!
下面这段话是《引经据典》“乌梢蛇敬菩萨……长甩甩的”仅供参考!新手上路看到可能眼花缭乱,入门了就觉得简单轻松。
飞雁出群格,说简单点,就是末句押邻近韵的诗格律诗。所谓出群,就是象一只大雁,飞离了雁群,因此叫出群。显然,飞雁出群,是人们根据飞雁入群而来的,这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的思维,有入,必然有出。入群可以,出群为什么不可以呢?因此就有了飞雁出群格。如元稹《故行宫》: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压韵的五绝,韵脚宫、红属于上平一东韵,韵脚宗属于上平二冬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飞雁出群。又如,黄景仁《言怀》: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采丰标。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压韵的七律,韵脚朝、标、销、潮为下平二萧韵,韵脚醪下平四豪韵。即为我们说的飞雁出群。既然有飞雁入群和飞雁出群,那么,有没有飞雁入群出群格(简称飞雁出入格)呢?我觉得是可以的。从美学对称与平衡的观点来看,一入一出,更加平衡,也更加合理。当然,飞雁出入格,如前所述,宜用在律诗中。绝句只有最多三个韵脚,一出一入一韵,彼此都是孤,谁是群,难以定论。尤其有的韵部,邻近韵比较多,必然会导致三个韵脚,为三个韵部的情况。如苏轼《次韵答宝觉》: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此诗是平起首句押的七绝,首句用一先韵,次句用十五删韵,末句用十四寒韵。谁是群呢?谁都不是群,都是孤。因此,飞雁出入格,宜用在律诗中,律诗首句压韵,有1、2、4、6、8句脚上的五个韵脚,除了首句和尾句,至少还有两到三联,可为群。如笔者写的《秋山漫兴》:最是秋来意兴高,直登绝顶九重霄。客心更比天心阔,豪气不随云气消。似画远山何处墨?如诗红叶境中娇。未曾畅饮身先醉,独立峰头引楚骚。这是一首按照平水韵写的诗,属于仄起首句压韵的七律。韵脚高、骚,属于下平四豪韵,霄、消、娇属于下平二箫韵。又如,聂绀弩的《放牛》:千里青青百草齐,牛官草上替牛饥。 一鞭在手矜天下,万物归心吻地皮。大野人稀空草媚,江山客老幸牛骑。 无书挂角眠茵好,又恐奔牛奋马蹄。 韵脚齐、蹄为上平八齐韵,韵脚饥、皮、骑为上平四支韵。即飞雁出入格。 当然,有的读者肯定会说,什么飞雁出入格,是你提出的,谁来认可呢?是的,什么理论,都是人提出的,至于是否有人认可,那都不重要。笔者研究诗词理论多年,也提出过不少新的诗词名词。比如换韵格律诗,三绝半,打包对,拆包对,省字对,偏意对,同质体诗,以及新三应诗等等。不管有没有人认可,反正是提出来了。 什么飞雁入群,飞雁出群,飞雁出群入群的,很难记住。是的,求繁不如求简,以上三格,可以统一为飞雁格。所谓飞雁格,就是在首句和尾句可以用邻近韵的诗,这样更加简单明了。一句话,首句尾句用邻近韵是可以的。如此而已。而至于用词林正韵以及新韵创作的,就别管什么飞不飞的了。飞与不飞,无非韵脚的放宽而已。用词林正韵替代诗韵,韵脚已经放宽,自然也就不存在飞雁了。用韵的放宽,不是今人的专利,早在唐宋就已经有了。至于新韵,本无邻近韵之说,更不存在飞了。要知道,我们是新时期的现代人,任何艺术,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拘泥于平水,死死咬住平水韵不放,是历史的倒退,也是诗词学的倒退。比如,下岗,是个新词,“岗”在古声韵中我们怎么去判断平仄,怎么去读?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难道我们写了,要求人去读一声不成?再如,荫字,谁都知道在古声韵中为仄声,可在宋人作品中,就出现在压平声的诗歌的韵脚上,明清也出现过。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活学活用,别学死。若是诗歌以意境取胜,别说个别字出律什么的,就是古风又有何妨?
对诗词界用韵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清楚,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说,当下来讨论格律诗(指绝句、律诗)用韵用什么格,其实是个十分多余的事情。格律诗用韵用什么格,无非是诗人或诗词理论家,根据古人的诗歌例子所提出来的。事实上,是古人对格律诗用韵放宽的直接体现。诗歌的压韵,从初衷来看,无外乎读来顺口,有利于记忆,有利于传诵而已。对诗词的发展历程有所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所说的平水韵,虽然是依据唐人用韵总结而来的,但并非产生在唐朝,而是宋朝。词林正韵,也并非产生在宋朝,而是清朝。可见,在唐朝,并不存在什么平水韵,同理,在宋朝也不存在什么词林正韵。古体(在此指古风)是可以有规律换韵的,用韵比较宽,因此不存在什么格不格的。词,邻韵、近韵是可以通压的。因此,所谓什么格,主要体现在绝句和律诗上。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谓的什么格,主要是针对律诗和绝句的。当然,此处所说的什么格,也只站在古声韵体系来说的,如果是新声韵创作,则不存在了邻韵、近韵,就不存在什么格不格的了。因此,什么格不格的,只针对古声韵体系,严格来说,是针对平水韵来说的。无论是用平水韵,还是用词林正韵创作格律诗,都属于古声韵体系,属于切韵,唐韵体系。当然,在此我们不管他分韵是不是合理。新旧韵最大的区别,是在入声字上。或许说,是否保留入声字,是判断新旧韵的分水岭。 观当今诗词界的作者,用韵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严格按平水韵压的;第二,以词韵(词林正韵)替代诗韵的,用韵相对较宽;第三,用中华新韵的;第四,多栖诗人,即新、旧韵皆用,和什么就用什么。第五,用地方韵的,这部分人大多不懂诗,写诗完全靠感觉,也是大言突破的人。前面两种,属于古声韵唐韵体系,保留了入声字。就目前诗词界用韵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哪一种诗人,都不在少数。尤其是用古声放宽到词林正韵的,大有人在。而用词林正韵写出来的格律诗,我们读来并没有不压韵的感觉。如果我们不去查软件,不去查韵书,很多用词林正韵写的格律诗,根本就读不出,也看不出用了邻韵近韵。既然那么多人在用词林正韵创作,同时用词林正韵创作的格律诗让人认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死死抓住平水韵不放呢?因此,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说,当下讨论什么格不格的,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知道,任何艺术,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诗词也不例外,读来已经不压韵的,在创作中就应该避免,要知道我们不是古人,没有几人读诗还用古音的。很多作者,自己在创作,只知道能压韵,却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读。更有甚者,以那样读音变化了的字压韵,以之标榜自己“精通”、“懂”古声韵。面对这样的作者,真让人无言。要知道,判断诗的好坏,并不是看你用的平水韵,词林正韵,还是新声韵,而是看你的作品有没有让人称道的地方。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说“飞雁格”吧。飞雁格、进退格、辘轳格,以及邻韵近韵通压,其实是古人对韵的放宽而已,是站在平水韵的基础上来说的,如果是用的新声韵,词林正韵,则不存在什么格不格的。我们平时所说的飞雁格,一般包含飞雁入群格(也称孤鹤入群、孤雁入群),和飞雁出群格(也称孤鹤出群、孤雁出群)。我觉得有入有出,当然就应该有入了又出,即飞雁入群出群格,简称飞雁出入格。从美学对称与平衡的观点来说,飞雁出群入群格,是十分合理的。当然,此格应在律诗中来说,如果是绝句,本身最多只有三个韵脚,一出一入,实际上就是邻近韵通压了。绝句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压韵的七绝,韵脚桥、辽,属于下平二萧韵,蛟属于下平三肴韵。
1、邻韵是什么?王力先生认为,邻韵指韵音相近者。因其在韵书上排列位置相邻,故名“邻韵”,但实际上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排列比邻而为邻韵。即便排列相邻,也是因为韵音相近。比如上平三江、下平七阳互为邻韵,位置却相差甚远。十三元在唐宋韵部里分属3韵部:元、魂、痕。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邻韵、半为寒删先邻韵之说。所谓邻韵,大约是依诗韵次序,以排列相近、音相似的韵而得名。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平声韵字较多而分为上下两部分,所以邻韵不受上、下平声的限制。邻韵依王力说大致有八组: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八齐;六鱼七虞;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二萧三肴四豪;八庚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三江七阳、九佳六麻、十蒸十二侵可视为邻韵的特例。2、如何使用邻韵?一首格律诗一般只押一个韵。唐中期以后有些松动,可押“邻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可作为“邻韵”。这时期出现了“辘轳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不是正体,算“变体”,应用不多。宋出现“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等),即律诗、绝句第一句若用韵,可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方式仅限于第一句,后被接受并流行,成为一种正体,沿用至今。如苏轼的《题西林寺壁》,首句韵脚“峰”是二冬韵,二四句韵脚“同”和“中”是一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