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习惯在外头(屋外)过早(吃早餐)。
在众多早餐品种中,排第一的绝对是热干面,地道好吃的热干面一般在老城区的某个角落里。街坊熟客们还没走到摊前,就会远远喊上一嗓子“师傅,来碗热le干gan面 mie,多把点芝麻酱啊!”一碗热干面,夹个面窝往面上一放,再冲碗蛋酒,这个早才算到位。
因为旧城改造等诸多原因,武汉街头老字号的热干面馆随着搬迁也慢慢消失,就算身边新的热干面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但念旧好吃的武汉人仍会把这些藏匿在支角旮旯的热干面摊儿扒出来,找个合适的时间地就会赶去解个馋。
以往,卖热干面做的都是街坊生意,摊儿摆到上午10:00就收了,但就算这样,已经能撑起一个家庭的生计。现在的热干面馆不仅街坊老客户还在,一些周边甚至很远的武汉人带着外地人也会赶来,所以会把营业时间持续到下午3点,做完中餐才罢休。懂行的老板们也会根据个人口味等,把面碗分为大碗和小碗,价格虽然在1.5-2元左右差价,但点小份的人肯定会再点碗4元的蛋酒,不仅客单价瞬间提升,顾客还吃得相当满意。
所以,现在生意好的热干面馆,里里外外全是自家亲戚在操持,一个小面馆不仅能养活自已一家人,还能让亲戚们也跟着沾光。
热干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也与北京的炸酱面、河南烩面、山西的刀削面、四川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名面。热干面好不好吃,对面本身品质要求很高,在制作过程中,先把生面煮七八成熟,然后捞出快速降温。一般是这样操作:
先用凉水冲,让面条快速降温;也有“掸面”师傅边掸面边让热气散开,会掸面的师傅掸出面条根根饱满有筋道;如果嫌降温不彻底,会将面条全部摊开用电扇吹,加快降温。迅速降温的目的是防止热气罩在面条上,不让面条“发秾”(武汉话,意思“被水份浸泡后影响弹性”)。降温后给面条均匀抹上油,这样备用的热干面就准备好了。
如果要吃,加工起来很快。把面装在一个漏勺里,在沸水里上下涮6次,水沥干后倒入碗里,浇上芝麻酱,注意芝麻酱也是一碗热干面好吃的核心。
肉眼观察芝麻酱,舀一勺,滴落顺滑如缎状时即为过关,另外配些酱油、醋、香油、榨菜丁、酸豆角、葱花、少许卤水汁,武汉人爱吃辣,所以辣椒是必备的作料。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现在有些店也会设置几种辣:特辣、中辣、微辣、咪咪辣。
拌热干面也有讲究,趁着热气,把面条挑得高高,上下二次空中抖动后,再回到碗里,用筷子带着几根面条在碗里顺时针转几圈,这样是为了把这些作料全部拌匀,让根根面条都有味道。
武汉男人吃热干面不会坐在桌旁凳子上,而是会沿墙边街边,蹲着或者站着吃,蓑一口热干面就着汽车过去扬起的灰尘和尾气,给热干面又添加一点作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美食体验。
说起热干面的来历,它的发明者是黄陂人蔡明伟(话说武汉人80%祖籍都是黄陂)。热干面之前叫“麻酱面”,直到1950年更名为“热干面”。最早的热干面馆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1945年抗战胜利,蔡老板决定为自己的面馆取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在蔡老板面馆门前有两棵树双木成林,当时已有两个儿子的蔡老板决定取成才之意,叫做“蔡林记”,从此,武汉蔡林记热干面就成为武汉市品牌四大特色之一。不到武汉吃一碗热干面就枉到武汉走一遭。
曾经在武汉江滩边,一群刚到武汉的北方人对着空旷的长江大声喊道:“啊~武汉!啊~热干面!”我想,面对宽广的流动的江水,在北方长大的他们除了用这种方式表达美好的情绪外,也别无他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