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致橡树》,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从十八岁开始,我曾经在各种场合多次朗诵这首诗。如今,三十几年过去,我依然在朗读这首诗。 这首诗的一字一句早就镌刻在我的心里。从这首诗中,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可是,我却不敢说,我读懂、读透了这首诗。 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我认为《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我向往着木棉树和橡树之间的爱情,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我想找一个像橡树那样的爱人。他高大、威仪、深沉、有力,像刀、像剑、也像戟。橡树的形象涵盖了我对心目中恋人的全部想象。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橡树。他有坚强的臂膀,他有包容的心态,他有成功的事业,还有不凡的才华。我以为,找到了橡树,我就能拥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就如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我朗诵《致橡树》是真情的告白,甜美而满足。 然而,我忘记了那完美的爱情是存在于橡树和木棉树之间的。我忘记了去做一棵木棉树。 我沉浸小家庭的温柔乡里,以丈夫的事业为荣,像“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像一个“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疏远了我的闺蜜和朋友。 我像是一个“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我的眼里只有我的小家和孩子,我忘我地奉献着自己。 当我作为一个全职妈妈站在台上为中学生们朗诵《致橡树》,并为孩子们解析这首诗时,我说:这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这是一首爱的宣言。” 这一时期,我的朗诵是抗争,心里有很多委屈和不甘。 尤其是念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一句时,我想象着我家“橡树”就站在面前,我用尽全力向他,也向自己,呐喊。 我认为是自己的家庭主妇身份让自己失掉了成为木棉树的资格。我告诉自己:我不是攀缘的凌霄花,我不是痴情的鸟儿,我也不是泉源,不是日光,也不是春雨。 我要做一颗开着大朵英雄花的木棉树。可是,我是树吗? 我决心要让自己,成为一棵树。于是我狠狠地逼自己,我开始报考研究生,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开始学英语、练写作、参加各种打卡…… 我认为,只要我够出色,够优秀,就可以赢得橡树的尊重。可是我错了。橡树说,我渐渐变得面目狰狞。我跟橡树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我忘记了,木棉树和橡树的根是“紧握在地下”的。我听到了大朵的木棉花落地时发出的“沉重的叹息”。 姚锡娟老师在点评我朗诵的《致橡树》时,说:“橡树和木棉树是知音啊,你没有把'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能听懂我们的言语'那一句里的自豪和欣喜表现出来”。 是了,心里没有的感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这个时候我读《致橡树》,表面上是坚强努力,内心深处却是迷茫。 我又回到这首诗来,橡树和木棉,他们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他们既有界限,又有互相的融合。 我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女性的独立?舒婷在《致橡树》中描绘的独立,不是:谁怕谁啊!离开了你我照样过得很好!我才不要依靠你,我只靠我自己。 《致橡树》中的独立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他们的独立是保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在爱情中,独立不是为了潇洒地分手,而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彼此:“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婚姻中,独立不是为了财务自由,而是“我们分担寒流、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现在,我朗读《致橡树》,是一种信念,内心坚定。 我憧憬着: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我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我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致橡树》描述的正是我心中完美婚姻的境界,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 我在想,当我和我的橡树到了暮年,再读《致橡树》,应该会有更深的领悟了吧? 《致橡树》是一首值得我用一生去读、去践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