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 星期二 北京
今天是元宵节,正逢上节气中的雨水。早晨起来下雪了,这是今年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雪,雪不大,屋顶上积了一些,落到地上的基本上就化了,地面湿漉漉的,胡同里有一层薄雪,车顶上倒是盖的严严的,用手一抹,掉下来一片。雨水下雪了也算见到了一点湿润。
元宵节要吃元宵,这是北方的叫法,馅心基本上是甜的。南方人吃汤圆,而且有咸馅的,今天我吃的是猪肉荠菜的,典型南方汤圆。皮是水磨的糯米粉,细细糯糯黏黏滑滑,猪肉切细粒,半肥半瘦的配着嫩绿的荠菜,香润腴美。以前我爱吃甜的元宵或者汤圆,这些年觉得咸的比甜的好吃,于是吃的更多的是咸馅的汤圆了。
好友五岳散人早上写了一条微博,提到和我一起在扬州吃的荠菜汤圆,他在微博里说:”今天元宵节,我从小不喜欢元宵,后来吃到汤圆,觉得还能接受。
我吃过最好吃的一次汤圆是在扬州迎宾馆,是跟着@董克平 老师一起去的。董老师是美食届大腕儿,见多食广、交游广阔,带我去迎宾馆吃了一次荠菜汤圆。
春天刚出芽的荠菜清新如少女,加上猪油拌馅,正如天使容颜与魔鬼身材的完美结合,真是令人欲罢不能。
后来再没吃过那么好的汤圆了。”
散人吃的那个荠菜汤圆
好吃的汤圆有很多,散人去了日本京都,那地方哪有好的汤圆吃呀。汤圆也好,元宵也罢,好吃的还是在中国,江南一带尤为有名。我在扬州迎宾馆还吃过一次猪板油做馅的甜口的汤圆,大概是叫“水晶汤圆”。猪板油切大粒用冰糖腌制到透明状做馅心,煮熟了汤圆白白胖胖的,咬一口,甜香腻人。水晶汤圆是扬州传统小吃。所谓水晶,是猪板油用糖腌制15天以上,油脂浸出,板油粒即成透明状。水磨糯米粉包腌渍好的猪板油粒做成大汤圆,咬开甜香四溢,颗粒晶莹,甜糯油润,好吃!
水晶汤圆内部
以前汤圆的馅心比较传统,黑芝麻的、荠菜的、猪油的,现在则丰富多了,巧克力的,山楂的,我在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侯新庆师傅那里吃过榴莲汤圆,是我喜欢的汤圆。
喜欢的自然喜欢,不喜欢的也没法劝。
在贵州凯里黔东南自治州吃过炒汤圆
在习水县土城镇吃过红苕汤圆。
苕,是红薯在西南地区的叫法,苕汤圆就是用苕粉做的汤圆。以往见过吃过的汤圆有甜有咸,但外皮都是糯米粉做的,苕汤圆的外皮没用糯米粉,是红薯淀粉和熟红薯泥和在一起做成的,馅料是熟猪肉、豆腐、榨菜、小葱做成,冬天冬笋下来的时候,还会加入冬笋粒,想想应该是不错的味道。苕汤圆煮熟后,加红油、小葱和折耳根调味,碗底是一层香辣的红油,四个黄亮光滑汤圆上散摆着绿色的小葱碎和白色的折耳根粒,外皮软糯微甜,馅心油润咸香。苕汤圆好吃的关键,我觉得是馅料中熟肉选择与调味。
元宵与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令食物,都是糯米磨成粉做成的。(贵州习水有用红薯粉做皮的汤圆)不同的是,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北方人做元宵叫“摇元宵”,北方气候干燥,如果用糯米粉包容易干裂,煮的时候就会变成混汤,皮、馅分离了。于是就先将馅料调好切成小方块,干湿适度的糯米粉放在笸箩里,切好的小方块馅料放在上面,通过摇动笸箩让湿的糯米粉均匀的把小料包住,从小球慢慢摇成大小适度的元宵,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摇元宵了。元宵的制作方式使得馅料和面皮紧紧的裹在一起,这和南方表皮和馅料呈分离状的汤圆不同。北方的元宵因为是摇出来了的,面皮的粘合度要比包出来的汤圆差一些,煮的时候会有糯米粉融进汤水里,因此煮元宵的汤也会粘稠、浑浊一些。汤圆的做法是有点像包饺子,把做好的馅料包进糯米粉做成的面皮里。汤圆则要清澈许多,煮好的汤圆卧在半透明的汤水里,像个笑呵呵的胖娃娃。
做汤圆馅料的种类有很多,但面皮基本上糯米粉; 元宵的面皮则有很多,在北方一些地方糯米是稀缺原料,因此会用其他一些粘性较强的杂粮做面皮,比较常见的有黏高粱米、黏黄米和黏玉米。即使是用糯米,北方的元宵粉也没有汤圆粉细腻。这也大致反映出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一些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