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周六暖暖的午后,机缘巧合在微信读书遇见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浏览评论时发现还有同名纪录片,突然就有点小激动,慕名前去看完3集纪录片,内心瞬间被点燃,然后马不停蹄地回来阅读文字。
这几年沉寂已久的“工匠精神”突然一夜之间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流行起来,流媒体纸质媒体对此宣传铺天盖地地席卷开来,似乎做点什么事情不带上工匠俩字都对不起自己。然而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工匠精神本应融化于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中,正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那些顶尖“医生”们!
喜爱 VS. 敬畏
对文物的敬畏和职业的喜爱,方能将心沉下,漫步历史的长廊,与历代的工匠修复师们对话。
快 VS.慢 闹 VS.静
北京城,异常喧闹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随着清晨8点钟的一两声吆喝,故宫的大门缓缓打开,修复师们开始上班。一脚踏进故宫门旋即就开始安静下来。“静”,变成一个整体的气场,人不由自主也静下来,感觉大声说话、用力走路都显得浮躁。
书中提到在钟表室男神采访王津时,除了说话声,就只有自鸣钟整点报时的钟鸣,悠扬,悦耳。他的徒弟亓昊楠安静得仿佛不存在,虽然他明明在房间另一隅修理钟表。
采访裱画室的徐建华时,同一房间一角的一年轻男孩一直在搓一张唐卡的褙纸。他搓了两个半小时,身形不变,不疾不徐,旁若无人,仿佛入定,自我消融于这平静的无限重复之中。那种节奏让人着迷,仿佛时间不存在,或者更换了度量方式,不再以分、小时、周、月、年作分割,而获得了新的更辽阔的坐标,以千年起计。
卓越的工匠工作时不动如山,沉静似水,世俗的喧嚣如水面的涟漪,在日复一日的专注中平静。试问现今还有几人能做到这样?
尊师重道
在当下稍显过时的“尊师重道”在王有亮心里却视若圣经! 基本上故宫所有的修复师都是由师傅带徒弟的师承制带出来的。故宫修复师除了老一辈的专家,就是新一代央美或清美的高材生。纵然学校里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刚到这里也得必须重头开始,把基本功打扎实! 师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起工作,学到的不仅仅是手艺,对文物的敬畏,更学会了做人!
工匠精神不就是对工作点点滴滴,就是你能跟你的工作对上话?实际上就是一个踏实的心境,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从师父那里感悟到的,不见得他跟你说什么,而是你从他身上去感觉这种精神。
择一事,终一生!
在尘土飞扬人人创业的年代,在网络把成功者及所谓的成功学说更粗暴更快速地推到我们面前的时代,人们内心仍然渴望一些更加长久不变的事物,像海水泡沫下的岩石。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没有捷径:
-- 打糨至少两三个月
-- 搓筒磨刀一干就是三年
-- 半夜三更去割漆,摔一跤事小,一不小心就坠入悬崖
-- 花十几年时间临摹《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