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让我们用一页纸的方式梳理他的传奇人生”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01
跨界之王 完美人格
苏东坡是名副其实的跨界之王,他所涉之广,让人惊叹,不仅广,而且很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的成就。
首先,在他身上的所有标签里,最醒目的一个,就是“完美人格”。
苏轼多才多艺,通晓他那个时代里几乎每一种重要的学问和技艺。
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写诗,他是诗坛领袖,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他是豪放词的创始人;论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论绘画,他是湖州派的一员主将;论学术,他是蜀学的旗帜,而且在儒学以外,他对佛学和道教的知识远在很多高僧和著名道士之上;即便论到日常生活,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东坡肉就是他的发明。
他很聪明,很有幽默感,情商也极高。他不但文艺搞得好,做官竟然还很务实,完全没有李白、杜甫式的诗人气,每到一任都很能做出政绩。
即便是最挑剔的人,也很难找出他的缺点。在全部的中国历史上,再难找出这样的人了。所以苏轼被后人奉为偶像,奉为人生楷模。
这样的一个理想的中国人,值得你去了解他的一生。
02
一生坎坷 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曲折,仕途随着党争而跌宕起伏,这一张纸每一个时间点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以至于我在绘制这张图时嘘感叹不已。
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阅卷人是欧阳修原以为是其弟子曾巩文章,不料揭晓后竟是新人苏轼,欧阳修大为赞赏),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考中进士后,不料母亲病逝苏东坡回家守丧3年,嘉佑6年苏轼26岁的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并不高属从八品,干了近3年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史馆。1066年31岁的苏轼父亲病逝,回家又守丧3年。错过了人生宝贵的6年,等他再回来,此时的改革派王安石和他的政见相左,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自请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一落: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案件是苏轼写给宋神宗的感谢信《湖州谢上表》,招致了政敌的弹劾,案子教给了御史台。北宋最高司法机关是御史台,因其顶上经常被乌鸦栖息,因此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个案子叫“乌台诗案”。政敌一心置他于死地,但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又因宋仁宗皇后去世的缘故,大赦天下。这样,宋神宗为乌台诗案给出了最终裁决,圣旨原文是:“苏轼依就断,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乌台里不是明朝时期的酷吏,苏轼也没有经历清朝的文字狱,北宋司法流程:御史台只负责到审讯,结勘,录问,申辩,翻异,重审,检法,判词,复核,最终裁断,听来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不过,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苏轼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文学才华实在太高了,很能写,很爱写,苏轼这样的天下第一才子,科举高分纪录保持者,诗文流传度极高,藏都藏不住,苏轼的影响力太强大了!对于苏轼的案子,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很好了!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高太后摄政,废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因苏轼之前反对变法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l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面对着司马光的雷厉风行,苏轼开始感到不安了。金陵之行让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产生出同情的理解,而且在新法实施的过程里,苏轼比司马光有着更多的基层经验。他已经可以客观地看待新法了,而一旦抛开成见,就会发现新法虽然招致了天怒人怨,但也并不全是坏的,所以废除新法并不应该一刀切。于是,以司马光那样的忠厚长者,也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执当中对苏轼怒不可遏,甚至想要把他赶出朝廷。司马光去世后,发生了蜀洛党争,两败俱伤,苏东坡也不得不离开了权力中心。从元祐四年(1089年)到绍圣元年(1094年),五年之间,苏轼除了两度短暂回朝担任京官之外,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四州知州。但党争并没有就此结束,“正邪不两立”的斗争依然如火如荼。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刚一亲政,他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了京城,上任1个月又将其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接着又将其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海南的天涯海角。
正是这起起落落的人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享年66岁。
03
纵然宦海城府,诗和美食不可辜负
苏轼不仅是一位大文豪,还是一位美食家。贬到哪吃到哪,他自称“老饕”,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为后人留下的菜单可以摆一桌宴席,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排骨、东坡豆腐、东坡酥、东坡鱼、东坡羹、烤羊蝎子、食生蚝。名副其实的大吃货一枚!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生活非常贫困,处境艰难。俗话说,黄州城里有三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细伢读书都说好。为什么稻草系猪猪不跑呢?因为黄州的猪很肥,它跑不动啊!黄州猪肉膘肥油腻,富人不愿吃,穷人不会做。于是,苏东坡就地取材,用他独创的方法,烹饪出一道名菜“东坡肉”。他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在贫困中依然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达到精神的超脱。“少著水,慢着火,火候足时他自美!”是烹饪“东坡肉”的要领。他有一种自足自乐的天性,所以才会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恬淡潇洒。苏东坡在黄州还发明了东坡鱼、东坡酥。,东坡肘子,东坡蜜酒。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更加偏远的蛮荒之地惠州。那时的惠州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城里每天只能杀一只羊。官员们都去争抢着买羊肉。苏东坡作为一个被流放的罪官,怎么能和别人争抢买羊肉呢?他就等别人买完了羊肉,自己去买一块羊脊骨。苏东坡充分发挥他天才的创造力。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慢慢烤,然后把羊肉从骨头里剔出来吃。他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说,他烧烤的羊脊骨有蟹肉的鲜美,可以连骨头一起吃掉。他还笑称这样的吃法,恐怕等待吃骨头的狗会不高兴的
到贬到海南后,蔬菜少,肉更少,而中原人苏东坡却能适应海鲜之美,饱口福之余,还发明了酒煮生蚝,烤生蚝,烧螃蟹,吃完转头跟儿子说:不要对外宣扬这里的海鲜多好吃,不然京官会来抢。
已近过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到荒蛮的儋州,他的处境有多险恶。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笑对人生,随遇而安,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活得潇洒自在。苏东坡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04
最包容的朋友圈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古时的诗人一起旅行,你会选择谁?
余光中说,他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狂傲,不负责任;
他也不会找杜甫,杜甫很丧,一生太苦;
说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也只有苏东坡,一身才气傍酒肉,超然与现实集一身。
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空明玄理;
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人情世味。
苏轼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没有朋友相伴他就感到十分憋屈。“吾眼前无一不好人”在他眼里天下都是好人。他对朋友的取舍标准是“求同存异”,所谓“人有片善便能与之交”;他爱好广泛,庙堂与江湖对他而言殊途同归,“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讨吃要饭的”;他胸襟开阔,为人坦荡,且性格奔放,总能看到他人可取之处。
苏轼的一生,除了结交六君子以及士大夫之外,尚有许多的乡野村夫、贩夫走卒、僧道歌妓,都是他的布衣之交。在这些人身上,苏轼得到了在落魄生活中最基础的温情,在困难时不至于怀疑人生和对这个薄情的世界丧失信心;另一方面,与百姓的交往,也让苏轼在失意时获得一种来自本真生活的温暖,使他的创作更加具有人情味。他的诙谐打趣、亲切戏谑都由此而来。
苏轼交朋友就是四个字--赤子之心。贬谪黄州时,有一次,他在一个姓刘的村民家里,吃一种酥饼,觉得又酥又脆,就问人家这个饼的名字。人家说没起名字,那苏轼说,那就叫“为甚酥”吧。后来有一个姓潘的村民家里酿一种酒,他喝了以后觉得特别酸,就说你这个不是酒啊?是你做醋的时候放错水了吧?那你这个酒,就叫“错放水”吧。据说现在这两种食品都已成为当地很有名的特产。
元丰七年,苏轼从黄州谪所被召回,前往金陵同王安石相会。这时的王安石正赋闲在家,身体多病,爱子痛丧,神宗皇帝也已经对他失去了热情。苏轼的到访让王安石极为感动,他亲往迎接,“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二人同游蒋山(钟山),诗酒唱和,相处甚欢。当然,他们还是谈到了政治,但是没有再去过多的纠缠昔日的恩怨。王安石去世之后,朝廷旧党全面复辟,新法也是全盘尽废。此时,历经沧桑磨砺的苏轼,已经改变了对于新法的看法,而且因主张对新法区别对待不惜于昔日同党——此时重登相位的司马光发生严重冲突。后来,宋哲宗追赠王安石太傅之位,苏轼代拟了一份敕书,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兼诗友:“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可以说,苏轼和王安石的一生,其实从未成为真正的敌人,二人始终是互相敬重,并能因为政坛的浮沉而最终相互理解,最终“一笑泯恩仇”。二人的高风亮节同样值得后世所赞颂。
05
苏东坡之真爱永续
你是爱,你是暖,你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那么王弗对于苏轼来说就是爱!
1、发妻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 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们一起11年度过了少年夫妻的那些美好岁月,在苏轼的心中她是爱!
2、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再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她虽然不及王弗的才情,但是朴实能干、贤惠,把苏轼和孩子们都照顾得很好。在苏轼心中她是温暖!
3 、第三任妻子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本是杭州的歌妓,苏轼认识她的时候朝云才12岁,苏轼见他可怜便将她赎身,做了他的一名侍女。平时作词的时候,朝云帮着弹唱,。16岁时王朝云成了苏轼的侍妾,在在他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王朝云无疑是苏轼心中的希望!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06
那些耀眼的作品
苏轼一生政治上并不如意,但是在文学上却大放异彩!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苏轼一生三起三落,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可谓苏轼在政治上最为失败最为惨烈的地方。但是在这三个地方苏轼的文学创作有了更多的灵感与素材。也正是这三个地方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伟大的人格,超然的人生境界。把他乡作故乡把政治上的不幸化为诗与远方的超然。
07
伟大的天才与全才
苏轼的一生可谓辉煌而又坎坷。自古文人命运多舛: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所以后人评价苏轼,说他是中国文化史上难得一见的一个全才,他既是雅文化的宗师,又是俗文化的宗师,也是思想和精神领域的一代宗师。
我们喜爱苏轼,正是从他多彩的经历开始。没有中年丧妻,就不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没有谪贬苏州、黄州,也不会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大江东去”和前后赤壁赋;即使到了天涯海角,也还会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慰。我们喜爱苏轼,也是因为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千帆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超乎天地间的一种超然,一种坦然。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