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火把节,我们白族人神圣的日子,一个在民族内时间内容形式上高度一致统一的节日。
火把节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各族群众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祭祀祖先,庆祝节日。我们鹤庆的传统习俗,不论是白族还是汉族,基本上每个自然村都要单独竖一个大火把。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松树杆竖在地上,上捆麦秆、竹子、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彩色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一根根彩线串起的花炮、灯具、火把绳(一种认为有驱邪避灾功能的七彩线)及火把梨、海棠果等各种水果挂满火把。男孩忙着劈柴,协助大人扎自家的小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把从端午节就戴在孩子手上的火把绳取下后挂到大火把上。
竖大火把很有讲究,火把用山上砍下来的大松树制作而成,费用由当年添丁进口(新婚之喜及生小孩)的家庭负担,生男孩和招女婿的人家负责上山砍松树,生女孩和讨媳妇的人家负责挖竖火把的坑。鹤庆是礼仪之邦,讲究风俗礼仪,竖火把的人家还要向前来观看火把的人们敬烟、敬酒、敬生姜红糖水,散发糖果、炒豆,与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分享自家添丁进口的喜悦之情。孩子们举着自家的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效仿驱虫传说,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有条件的人家,还会放孔明灯,放飞未来和希望。
火把节,汉文最早的典籍中称为“星回节”。“星回”一词源自白语,即xinl(柴)huix(火),是白语的音译,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当时火把节时间在冬天,现在火把节大多移到了夏天,因明朝沐英在大理的文化灭绝政策,原因已无法考证。
火把节在西南地区影响甚广,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很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结合流行火把节风俗的民族的历史特点分析,火把节流行于云南北方民族集团内,即氐羌集团,包括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内部。根据一般的认识,氐羌民族来自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火对这些民族的生存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火堆火把火崇拜在过去数千年的民族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由此产生对火的高端价值评判和精神信仰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观地处热带的云南南部民族,比如傣族,水对他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傣族有泼水节。地缘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造就了相关文化特色的发育,这应该是对火把节起源的一种严肃思考的起点。
白族源于氐羌系统,以秦汉土著居民洱海人(西洱河蛮)、昆明人为主体,融合了东汉僰人,晋代上方夷、下方夷,唐代白蛮、封人、白人及哀牢人、西爨白蛮和一部分的汉族,最终于公元8世纪形成一个民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统称为“白人”,他称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过去汉族称之为“民家”,以与“军家”相别,元、明史籍称之为“白人”或“僰人”。贵州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1956年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四川、重庆等地也有分布,依据地理分布和语言差异,分为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云南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语言无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受汉族影响较深,以汉文为通用文字,许多风俗习惯都有汉文化的影子,以致有人错误地认为白族是明代应天府汉人屯军的后裔。特别是民族节日,除去汉源节日,白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只有火把节,是整个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在白族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白族民族节“三月街”,仅仅流行于泛洱海区域的南大理一带,其影响和重要性远不及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源于“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诏。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祭祖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知道皮罗阁的野心,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邓赕诏主的夫人慈善公主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事后用流血的双手刨开废墟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慈善公主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慈善公主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慈善公主的大义行为许是触动了皮逻阁的良知,许是为了安抚人心,慈善公主死后,皮罗阁册封她为“柏洁夫人”,许多地方尊柏洁夫人为“白族本主”。为纪念柏洁夫人,白族人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确定为白族火把节,火把象征松明楼,姑娘们染红指甲以纪念柏洁夫人刨挖废墟寻夫时流血的双手。
相比其他民族的火把节,白族火把节的时间在三大民族支系内是高度的一致。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晚上,白族人在各个空旷的场地欢聚,点燃的火把,就是最有仪式感的图腾。这种图腾已经成为白族民族精神向心力、凝聚力的载体,成为白族人民集农耕文化、原始宗教崇拜、歌舞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审美意识的不断进步,新内容的不断注入,白族火把节的传承发展将会弥久不衰。
白族火把节,我心中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