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期中复习的紧张时刻,偏偏我的嗓子又哑了。
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用去年的期中测试卷进行了一场模拟考试。按照我们学校要求“试卷不过夜”的惯例,我以最快的速度评完试卷后今天把试卷发给了孩子们。
接下来的环节就到了对学生错题的处理了,以往我会根据批改试卷进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但是今天我不能多说话,怎么办呢?恰好这一阶段,学校领导也不断地督促我们大力推进课堂改革,实施双分管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昨天晚上想到今天,是坚持自己主讲还是另想办法?到最后,我想:算了吧,今天的试卷讲评课就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们自己组团解决吧!一是我觉得这样可以解放我自己的嗓子,让嗓子得到休养,今后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二是我也想实验一下,解放孩子们,让他们百家争鸣,发挥自己的个性魅力。
我把今天的试卷课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自行订正;
二、组内帮扶;
三、组间互助;
四、大检查。
晚自习前我让孩子们用20分钟时间,先对照答案自行纠错。学生根据我的批改分数,加上自己认为这张试卷中不该出错的地方的分数,算出自己应该考的成绩,找出自己失分的原因,自行进行纠错,并结合加上后的分数,给自己定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吃完饭,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大家犹如勤劳的小蜜蜂般开始忙忙碌碌起来,我在教室里四处转悠,认真观察,不时地提醒不认真纠错的孩子,偶尔给一个孩子小声的指导一下,然后会看到他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觉得很有收获。
二十分钟很快过去,我让会做的题自己纠错完成的举手,发现同学们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这一步。下一步就开始实施小组内部帮扶:充分发挥小组数学学科长和纠错员的作用,请他们对组员进行跟踪指导,组内成员自行结合,先一对一解决单个不会的问题,然后再共同研究组内成员都不会的疑难问题或者易错题的失分点,并商量研究出今后解决这类题的应对策略,总结这类题目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立体化知识体系,时间还是20分钟。一声“开始”还未落下话音,已经有同学迫不及待的转变了椅子方向,大家面对面开始了探讨和争论,我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表现,发现平时不太爱说话的XXX正和同学讨论的面红耳赤,最后他急的站了起来:“老师,你看看这一步是不是我说的对……”
有争论就要有解决啊,我看同学们也讨论的差不多了,就让他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同学,招募数学名师进行讲解。很快,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这就是我今天设计的第三个课堂环节——组间互助:由学科长和学科组长还有各组的纠错员共同联手统计各个小组共同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组征选数学名师进行讲解:题目条件如何利用、每一个条件能得出哪些结论、命题人意图是什么、对这道题前因后果的猜测、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还可以把这道题进行改编变式训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讲解者主要是为听讲的人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组间互助结束,我又让各个小组互换学科组长和纠错员,进入对方小组内进行摸底检查学生订正错题的效果。这些检查者实际上被我们赋予了双重身份,一是检查长,二是帮扶专家。这些小专家要及时给被检查的学科小组长和纠错员反馈该小组的纠错情况,并在课后把每个被检成员的情况向我进行书面汇报,便于该小组的学科组长和纠错员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扶,也便于我进行后期跟踪指导和变式训练。
接着,我又和全班同学一起,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优秀教师等,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和鼓励,做到“用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每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自己。
晚自习结束前,学生各自归位,进行错题积累,完善自己的错题集。
课后反思时我不得不承认:这一节课,学生们自己学习的效果比我以前拼命讲解的要好的多,最最重要的是他们聚到一起讨论交流时每个人脸上流露出的愉快的表情,让我感觉很温暖,而不再是以前讲完课以后,他们的状态让我感觉似乎是一潭死水似的,令我火冒三丈。
还记得校长经常告诫我们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古人云:“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让我想办法做个善师者吧,既解放了自己,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