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材用起来
——听悦书玲老师《中国石拱桥》有感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周四的教研组活动,我们听了悦书玲老师的《中国石拱桥》,让我对“用教材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观悦老师的课,我觉得“用教材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文教知。
离开知识教学的语文教学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全面的、专门的、较为系统的接触说明文单元,通过这个单元向学生传递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传授知识呢?这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老师们喜欢在上课之前集中地讲授。悦老师这节课借助《中国石拱桥》,向学生教授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段落的展开等知识,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意设计。
悦老师让学生把各段的内容梳理出来,然后讨论1、2段与全文的关系,3-10段的段落关系,意在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常用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这是在教授说明文的结构知识。
悦老师让学生梳理各段的说明对象: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成就原因——后来发展。让学生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和介绍中国石拱桥发展的时间顺序。
更为巧妙的是,悦老师对说明文段落展开的知识也传递给了学生。她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第一段,用“说明+引用”的表达作了小结,然后让学生分小组研究第三、五、七段,讨论段落展开的形式,最后进行总结,概括了本文段落展开的方式:“说明+举例”“说明+要点”“说明+印证”“说明+描写”……这样的梳理,必然会给学生的说明文写作带来莫大的收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用教材教,就要深度挖掘文本里的语文知识,随文传授,让语文知识的学习亦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二,以文教文,以文教法。
用从文章里概括出来的方法,再去学习文章,新颖独特,事半功倍。
悦老师给学生总结了说明文段落展开的方式后,马上给出五个话题,让学生在文章中筛选信息,写一个说明片段。
①介绍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②介绍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③介绍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④介绍赵州桥设计巧妙的特点。
⑤介绍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
从学生的课堂呈现来看,这是课堂的最大亮点,既检验了学生对方法的掌握程度,又训练了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还见证了学生的思维密度。
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反复地使用课文,让教材成为教学的工具,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也许就是使用教材的魅力所在吧。
第三,以文练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在这节课上,悦老师让学生梳理各段内容,发现、总结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示例,发现说明文段落的展开方法。这样的发现和梳理,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方法有了,学生根据学到的方法,再次走进文章,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说明片段训练。这样的安排,边读边写,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余映潮老师在他《教材处理的创新》一文中指出:教材处理就是要实实在在的用好课文,用足课文;教材处理,就是要利用课文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教材处理就是要认认真真的设计,有学生进行的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束缚限制教学的。悦老师这种用教材教的教材处理观,值得我学习,更值得我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