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单元和整合已成为一个我们教学的热门词汇,然而,越了解越深,越感觉到要进行整合,必须弄清楚单元和单篇的价值,如何把单元的价值点真正细化落实到单篇价值点。只有将这些基本功做扎实了,我们才能真正进行整合,真正进行大单元教学。今天笔者从理解关键概念、解读课标,明确价值点定位、解读教材,明确单元价值点、课例分享,单篇落实单元价值点、整体设计,关联单元与单篇等方面交流具体的策略与方法。
一、理解关键概念
为了引导大家从单元价值单走向单篇价值点,我们首先要理解两个关键概念。
(一)单元
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单元是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理解为单元是课程系统中可以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小系统,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单位。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单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最基础的载体。
(二)教学价值点
我们常说教学价值点,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价值点呢?经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教学价值点是指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具体点位,承载语文教学价值点的主要载体是课文文本。入选教材的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本各有其特质。因此,文本理解是否正确常常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否正确,而文本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文本的教学价值。文本特质把握不准,则容易导致教学价值偏低、教学定位失当的情况。
所以教学价值点指的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语文学习策略和语文学习习惯等。价值点的确立,是进行单元设计研究、实现单元整合教学的起点。
综上所述,每个单元有其单元的价值点,而单元价值点即单元目标的达成,需要在本单元的单篇价值点实现的基础上完成。
那么如何从单元价值点走向单篇价值点呢,今天我就以八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梦回繁华》为例,谈谈关于单元和单篇价值点的确立和实施的问题。
二、解读课标,明确价值点定位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要求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板块指出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具体学习的内容可选择知识性读物类,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要求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分析说明文章发现,在小学阶段,如《鲸》《故宫博物院》《只有一个地球》等文章,孩子们已经学习了在阅读文本时找到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甚至是提取长篇文本信息。然而我们在进入八年级教学时,许多老师并没有去深入研究过小学到初中的教材,对孩子们已学过的说明文的知识水平知之甚少,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又继续重复小学的动作,认识说明方法,了解其作用,而真正对于我们初中段应该教什么,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却并不是了了。那么初中阶段的说明文教学我们应当有怎样的目标定位呢?
我们来看部编版的教材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分别安排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如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八年级上册让我们在小学的基础上巩固说明方法和语言,但多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阅读策略,就是要学习事物说明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八年级下册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事理说明文,把握主要观点,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高中学习复杂说明文,并能理性思考和评判奠定基础。明确了这样的定位,就让我们明确了初中的说明文我们到底该教什么。
三、解读教材,明确单元价值点
(一)解读教材导语,确立单元价值点
如何在小学的基础上,对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学习有所提升,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就需要我们站在单元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解读我们的教师用书,让我们明确单元的教学价值点。
阅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说明文单元的单元目标和单元导读,我们感觉如何细化落实不明确,如“通过体会说明文的语言来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教学中,我想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理清说明顺序,尤其是逻辑顺序,来感受到文章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的。导语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也就是说,根据文章内容和说明事物的特征不同,作者选择使用的说明方法的着力点有所不同。根据对本单元四篇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说明语言也一样,为了更好地说明对象的特征,除了准确性以外,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不同,给我们展现了说明文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因此,在进行单元目标解读的时候,我确立了以下的单元价值点:
1、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2、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感受说明文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二)解读教材文本,确立单篇价值点
为了落实单元价值点,我们再认真解读本单元的教材每篇课文的教材内容,围绕单元核心价值点“把握对象的特征”,解析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单篇价值点,如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前两篇文章是平实性的说明文,而后两篇文章是文艺性说明文。因此,围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每篇文章的教学价值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像《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更侧重于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讲透,而《蝉》《梦回繁华》我们除了让孩子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和顺序以外,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说明文生动或典雅的语言风格。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艺术作品更适合典雅而有韵味的语言,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艺术魅力。这也是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中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与小学阶段相比的提升点,这更能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
在单元整体目标之下,我们了解了每篇文章的价值点分布,那么在单篇中如何落实单元价值点呢。下面,我们就以《梦回繁华为例》来具体谈谈。
四、课例分享,单篇落实单元价值点
(一)单元为基,确立单篇价值点
以《梦回繁华》为例,我在单元价值点基础上,确立了本课的单篇教学价值点: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清明上河图》体现的“繁华”的特点。
3、弄清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本文说明方法的准确恰当。
4、品味本文既准确而又典雅生动的说明语言,感受说明文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将本课的价值点与前面确立的单元价值点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本课的每个目标都和单元目标一一对应,只要我们做到单元对标,细化落实,我们的单元目标就可以在单篇中得以实现。
(二)明确课型,分侧重点落实
通过学习我们建构了初步的课型理念,我们常用的课型有两种那就是文本分析课和评价鉴赏课。文本分析课,以单篇课文为教学材料,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实现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对于说明文而言,我们主要是借助文意理解,分析它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和说明顺序(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文本有准确的理解。所以《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第一课时我们分析其顺序、方法和语言,它属于说明文的文本分析课。
然而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在第二课时,将这篇文章和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整合比较,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填表,并找出相关的重点词句或段落来读一读,如:通过比较鉴赏,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多样化的语言风格,说明事物的特征,应根据事物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
不同的课型落实不同的单元价值点,让知识体系更清晰,更能形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设计主问,落实单篇价值点
在《梦回繁华》一文的第一课时主问题:1.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本文的说明顺序怎样的?2.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大量使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3.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而典雅,找出句子来读一读、品一品。
我重点谈谈第二个主问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找出说明方法没有问题。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两个句子。第一是理解比较难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慢板、柔板、快板、紧板”将画作内容进行了形象的切分,刻画出了它又疏缓到紧凑的过程,体现了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再现汴京的繁华。
第二是本文使用突出的摹状貌的句子,如:“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船只准备过桥时的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体现热闹非凡的景象。并紧紧追问文章为什么大量使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因为比较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交流,孩子们明白因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以真实、细腻著称的风俗画,想要将画面内容说明清楚,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描写,再现它所绘的社会生活。作者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让我们体会到汴梁的繁华景象。
学习结束,联系本单元课文让孩子们思考,还有哪篇课文使用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在此处要使用这种方法?
孩子们们会很快找到特别熟悉的句子,《中国石拱桥》里关于对卢沟桥的描摹“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狮子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桥的形式优美。
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明白,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就在于作者运用列数据来准确说明,卢沟桥狮子的优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就适合用摹状貌来说明其特点。总之,说明文使用说明方法的“准确、恰当”就其根本而言,在于使用最适合的方法来说明某一说明对象的特点。这也完成了单元价值点——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这也是与小学相比而言,一个重要的提升。
关于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而典雅特点,我从列数字方法的准确性和四字词的典雅韵味来谈。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但有何不同?“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确数,让我们对画作的尺幅有了清晰的印象。)“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约数,因为其繁华人物众多,人物个数历来有争论,用约数更能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所以无论是确数还是约数,都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典雅生动的语言这方面,让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些四字词的作用。通过自读、互读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四字词不仅概括力强、精炼,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作者就是用精炼、生动、典雅、富有韵味的语言让我们“梦回《清明上河图》”“梦回繁华”,更能体会到这幅经典艺术作品的韵味和魅力。
在《梦回繁华》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主问题:根据示例对本单元的说明文章进行知识梳理填表,分析本单元文章的异同点,体会说明文多样化的语言风格。根据表格内容思考,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在说明方法、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选择上有什么要求?
通过梳理填表发现,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是举例子、列数字、作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还是限制性词语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语言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而是根据说明对象的需要,或作者写作的风格而言的。《蝉》体现了法布尔的拟人化的语言风格,《梦回繁华》则是毛宁先生作为美术作品鉴赏家,鉴赏美术作品,充分展示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古典作品的典雅有韵味的特点。
总而言之,“法适言宜,终其所求”,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我们应当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
五、整体设计,关联单元与单篇
单元是我们进行学科教学的最小的系统单位,所以我们只有在单元整体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进行单篇的有效教学。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流程图来确立单元整体设计策略。
如图所示,要做好单元整体教学,我们应当在解读课标和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构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孩子建构一定的价值点框架体系,而不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单篇文章或知识点的堆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下,正确理解单元在课标中的定位,认真解读教材,关注单元与单篇的关联性思维,落实单元对标,从单元走向单篇。
文字:王亚兰
编辑:涂慧
审核:工作室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