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这个词,是1990年的时候,两个美国人给捣鼓出来的,这两人都是心理学家,名字也不太长,但就是没记住。可能别人也和我一样,所以,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1995年,又过了五年,《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样一本书,才引发全球性的关注,一直风靡到今天。
因此,戈尔曼被称为“情商之父”,这件事充分证明营销比研究更重要,也从侧面反映出情商确实比智商重要。
我曾经查过情商的定义,可是到处都没有查到,很多定义都是泛泛的指出他的大概内涵,并没有精准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理解,大致方向上没有错误就行。
比如有一种解释是说: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还有一种解释: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指的是“信心”、“乐观”、 “急躁”、“恐惧”、“直觉”等一些情绪反应的程度。
两种解释虽然不一样,但大致差不多,都是指控制情绪的能力大小。
那么,外国人发现了“情商”,并出了几百吨书籍典藏来阐述,愣生生把一个流行词汇整成了一门学问。那么,如此重要的一门学问,在国学中老祖宗们有没有阐述过相似的理论呢?
我特意的去留心查找,你还别说,真给我愣生生没有找到。我就觉得多少有些失意,像这么重要的一个概念,应该是亘古以来就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种属性,我们的老祖先谈天说地,研究人的行为思想,怎么可能会发现不了这么重要的属性呢?
但确实是没有!不管我愿意不愿意,事实胜于雄辩,我再怎么不乐意,也不能改变历史。因此呢,在心里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显得有些郁郁,当然,这种不痛快只有我自己知道,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我以为这也是情商的一种表现。我都能发现,老祖宗没有发现,实在是不应该。
这种状况大概有三四年,或者是五六年,反正有几年了,就这样一直惦在心里。就在前段时间的某个晚上,我正在看一篇不知道谁写的网文,说的是家长里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特别的强烈,我立即去翻书查阅。
终于给我找到了。我以为:在国学中,“礼”可以与“情商”相对应。
“礼”的概念,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礼”这个概念支撑起了中华文明这座庞大的建筑。“礼”的内涵要远远超出“情商”的范畴,即“情商”所包含的所有内涵外延都被一个“礼”字阐述的完完全全,甚至要比自“情商”发现以来所有的几百吨专著阐述的更清楚、更明白、更形象、更有内涵。
如果把“礼”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含义:
一)恭敬。讲的是人与人、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
二)制度。讲的主要是秩序。
三)礼貌。讲的主要是人的行为。
四)分寸。讲的主要是一个做事为人的“度”的把握。
以上这四点,任何一点要细细论述起来,都可以养活数百上千年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 但要说简练,可也简练到了极点。在中国,不管是乡野老农,还是三岁孩童、或者是饱学之士、或是贩夫走卒、商贾官员,无一不对“礼”有着自己的认知。
经常看到有人在问:怎么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情商指数?也有很多人列出一大堆书目或者方法,用现代的理论来指导引领迷茫者。
岂不知,只要你诸事“守礼”有节,你绝对是一个情商超高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