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热闻,标题是这样的:
《保安机器人“自杀” 人工智能对人类来说是福是祸》
事件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一栋办公楼里,一个由硅谷机器人公司Knightscope研发的保安机器人,因将自己浸在喷泉中导致了“自杀”。
乍一看,似乎有点“蠢”对不对?
于是也有网友调侃:天气热洗个澡怎么了?
调侃归调侃,这还真是细思极恐的一件事,试想,在本人觉得这行为是“蠢”的时候,或者在大众开始用人的行为去解释它的时候,是不是从侧面反映人们确实已经在慢慢地接受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有思考能力的“人”来看待呢?
大概是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于是这条新闻迅速引发了群众热议。特斯拉CEO马斯克,他认为,在立法监管中,人类处于被动状态,反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安全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规定和限制,它是人类文明中存在的根本风险。
这一说,我立刻联想到多年前看过的《I,Robot》这部科幻电影。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0年的科幻小说短篇集。里面有一个极为有趣的黄金法则——《机器人学三定律》。
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这个定律从逻辑上讲非常完美,它首先明确了机器人要以人类安全为首要,保障人类生命的持续,其次还规定了它要保护自己,延长使用寿命。
然而,看过电影的大众应该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存在那样无懈可击的事物,当它已经是一个能够“思考”的“生命体”了,那就极可能一不小心成为脱缰野马,导致暴走。
在出品机器人的公司大楼主控电脑WIKI的控制下,机械暴乱发生了,新型机器人成为了人类的“公敌”,它们对人类的活动进行了限制,试图主宰人类社会,而这第一件事就是实行“宵禁”。
可怕吧,在一个四周都是机器人的世界里失去活动的自由人身权利,简直就像监禁。
可是这又能怪谁、从何怪起呢?
WIKI并没有脱离人类设定的“三定律”,甚至,她是因为理性的”逻辑““判断出”按照现在人们的某些生活习惯,早晚会自取灭亡——于是,她为了撇除人类的恶习,从而让人类走上更好、更长久的繁衍道路,实行了这一系列在人类看来是在危害人类自身的计划。
另一个事例是开头男主角的经历:他们一家发生意外落水,在生命垂危之际,一个智能机器人来救他们,然而迫于当时危急形势,机器人只能救一个,于是在大数据的逻辑判断下,它救助了生命特征更加明显的男主角,而没有去救男主角最渴望得救的小女儿。
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大概就是源于这种种。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上的确比人类要优秀、甚至优越,然而,它们没有人类最根本的情感系统,在一些道德价值取向上,有可能与人类习性相驳,从而构成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这是科技发展最让人忧心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世界经济论坛一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接下来五年内将创造大约200万个新岗位。其中包括一些新兴职业,比如虚拟世界设计师、无人驾驶系统工程师。
而就在我们生活中,物流行业大概会最快面临考验,毕竟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与进化,由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实行大批量捡货势在必行。
“人工智能将快速爆发,十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今年4月,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它会在十年之内改变、颠覆、取代50%的人,把我们做事的方法统统改变过来,比互联网来的更快、影响力更大。
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即将到来的十年,真是让人既期待,又隐隐不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