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是地球赤道线与黄道线(太阳直射角度)的角度,它的最大范围影响着南北回归线的位置(范围越大则四季变化越明显、回归线越靠近两极)。如果角度维持垂直,阳光将永远直射赤道线,而两极将不再有极昼极夜,地球循环会出现极大转变。
四季变换除了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外,与黄赤交角关系更大,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时候自转轴相对于直射阳光不断的进行从仰角—垂直—俯角—垂直—仰角的过程。这一作用力的来源是谁?也许是曾经的大陨石冲击,也许是地球诞生时的样子。
我们在地球上用旋转体做实验时也经常出现摇摆,但在引力作用下,摇摆必定会逐渐减小,逐渐成为自转体,而太阳对地球捕捉力是否同样会导致这个结局?导致地球失去黄赤交角而永久保持直射赤道的现象。
这一点并非无稽之谈,根据磁场相,在地球上的实验,小球可以看作被相对地面垂直的线牵引,逐渐“稳定”,而以太阳系假想的万有引力的磁场线是以太阳自转轴为起止点的环穿过地球自转轴来相互吸引,这同样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竖直的“力”。如果这个设定合理,黄赤交角必定每年都在以_/形曲线缩小,越接近竖直则竖直的越快。
黄赤交角缩小带来的直接反应(以国内为例)包含暖冬(南回归线提前)、季风带南移(夏季太平洋水汽云将提前加速降落在南方)、南方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期增长且增温(靠近回归线的地方将连续接受两次阳光直射)、台风将在经历一个紊乱时间后(高压区向低压区转变要经历平横过程,其结果可能导致台风威力减小但运动距离增加)逐渐减缓(仅限南方以海洋为主的中国)、而北方的冬天在混乱过后将愈发寒冷干旱且内蒙古草原夏季仍处于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季风带缩窄,北方受太平洋影响地带减少,这一点同样仅限南方以海洋为主的东亚)。
不过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原本将在黄赤交角缩窄完成会出现的现象“两极冰盖扩大导致海平面下降问题”被解决,某种意义上平衡了可能出现的干燥大地的冰河期,甚至二氧化碳的保温性能可能导致在就算失去季风,水汽同样会以赤道线为高压区,两极为低压区形成一个特殊的平衡气候。我们将失去大部分其它方向的风,而四季也成为:
春天,地日距离拉进,有风带向两极扩张,鱼群向两极巡游、远离赤道的居住区风向逐渐稳定为西南风或西北风,且雨水带、冰雪带开始移动(地球大气最终是较为对称的旋律波动的多环状)。
夏天,地日距离接近短点,赤道带白天位置沸腾,狂风暴雨将席卷全球,所有生命迁移到远端,两极迎来每年一次的降雪期,而原本被雨水云覆盖的地区将增加晴天时间。台风与洋流都将加速到极致。
秋天,地日距离远离,高压带减弱带来有风带风向紊乱,雨云将完全不可预测,但全球晴天时间增长,成为植物生长的重要时期。巡游鱼群将在赤道附近海水冷却后巡游回产卵,享受洋流带来的丰沛营养以及等待下一轮巡游。
冬天,地日距离接近远点,雨雪带再次向内收缩并相对稳定,南北极进入晴季,即将进入雨带的植物开始蛰伏(达尔文进化,适者生存)、即将冰雪带的植物潜入地下、洋流将部分种子带到赤带区海底快速生长。
人类如果完整保留科技,赤道区海面将成为大量海上“流动堡垒”聚居地,随季节、以人工降雨组成农业运行基地;雨水带(以较稳定时期分界)将形成围绕各大型水库、水利设施形成稳定的最大清洁能源与季节性农牧业基地(风、洋流与水坝);雨雪带(几乎没有晴天)无法种植植物,且由于雨水融雪问题人类难以建造稳定的地面甚至浅层建筑,只能选择性建筑地下居住群;极地地区(除夏日外均为晴天)因其极致稳定的特征,将成为全世界的核能基地(如果人类能保留科技,必须完成核聚变反应堆,否则能源问题在灾变的时候会导致世界大战),以及大型温室种植区,温室内利用调节室内冰雪量中和室温,同时用融化冰雪灌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