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算没听说过,那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镜头下的巨作《罗生门》相信你也应该有所耳闻,电影《罗生门》就是改编自芥川的小说《竹林中》。
大家所熟悉的《人间失格》的作者,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太宰治,也是芥川的崇拜者之一。
芥川龙之介笔下作品众多,以短篇为主,但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是今天我所要提到的文章,既不是备受人们瞩目的《罗生门》、《竹林中》,也不是被收纳入课本中的《蜘蛛之丝》,而是《地狱变》。
《地狱变》的故事很简单,概括起来说其实就是,日本的一位老殿下,要求他手下的一个名叫良秀的画师,画出一幅有关于地狱景象的画的故事。
良秀这个人画画有一个特点,他没见过的东西,画得就不得心应手,他所画的东西,往往在现实当中能找到原型。吉祥天在他的笔下是傀儡面孔;不动明王则是一副捕快形象。
文章的高潮,也跟良秀的这个特点有关,他想要画出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妇在烈火中披散头发痛苦挣扎的场景,老殿下为了满足他,丧心病狂地将良秀的女儿烧死在了他的面前。
芥川在这里极尽华丽的辞藻,盛大唯美地描述了这一场景。这一整个段落都充斥着一种独有的“变态美学”。(变态为中性词)
全文处处都强调良秀为了画这幅《地狱变》图所做的准备,为了画这幅虚构的地狱图,良秀在人间做了很多准备,芥川这么写,其核心,就是想表达人间其实就是另一个地狱。
芥川的这种想法,跟他之后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觉得不无关系。
可是我在《地狱变》之中,除了看到芥川对人间的淡漠,对社会的抨击以外,我还看到了良秀,亦或是芥川本人对艺术的一种极致的追求。
创作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可是作品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如何让主观造物去展现客观的存在,是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良秀的办法,就是放弃主观,按照客观的存在,全盘照搬。
这样好,也不好。
好的地方在于这样可以让读者毫无门槛低接受,不好的地方却是缺失了主观的视角。不过如果仅仅从创作方法上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
良秀的办法并不高级,这一点其实跟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很像,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的时候,解决问题时总是习惯性从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里面寻找解决办法,如果面对一个没见过的东西,或者是一道新题型,我们总是难以下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去看书。找相关的案例,或者是刷题来弥补我们经验不足的问题。良秀想要画地狱的一些场景,就会让他的徒弟去模仿相关的景象。
但是我这里却并不是想说创作方法,而是对待创作方法的态度。
良秀会为了画一个场景,就将弟子用铁链困住,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可是他却偏偏做了。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有要求自己到这样的深度的吗?我思考了一下自己,几乎是没有的。
良秀在画《地狱变》屏风最中间最重要的一幅画时,他向殿下要求将一个人烧死在他的面前。现在看起来简直莫名其妙,为了画一幅画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程度吗?当然了,这其中存在时代的差异,可就算是这样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芥川在描写烧死良秀女儿场景的时候,用了极其华美的辞藻,让人一点都看不出有些许的忧伤,或者说芥川在这里就没有想让作品遵循传统悲剧的调性,让读者感同身受。
反而通过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字基调,让人沉迷其中;而芥川在描写良秀看自己女儿死状的时候,所用的词汇也颇有些玩味。
而良秀便面对这火柱凝固似的站着。这是何等不可思议!刚才还在为地狱的惨烈场面惊恐困惑的良秀,此刻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现出无可名状的光辉——一种近乎恍惚状态的由衷喜悦之情。大概忘了是在老殿下面前,他仅仅抱拢双臂,定定地伫立不动。似乎女儿临死挣扎的状态并未映入他的眼帘,他所看到的唯有火焰的美不胜收和女人的痛苦万状,从而感到无限心旷神怡。
但奇怪的并不仅仅是良秀面对女儿的最后痛苦而流露的欣喜,还有他表现出来的俨然梦中狮王的雷霆震怒,远飞凡人可及。就连意外火光惊起而哗然盘旋的无数夜鸟也不敢飞近良秀三角软帽的四周。恐怕连无心的禽类的眼睛也看出他头上光轮一般奇异的庄严。
良秀看到自己女儿的死状,他的脸上浮现出无可名状的光辉——一种近乎恍惚状态的由衷喜悦之情,这种表情没有痛苦,有的只是满足,满足于自己的画笔终于有处可落。
第二段当中,芥川更将这种满足,升华为了一个艺术家在找到自己灵感时犹如高僧入定般的宝相庄严。
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满足,此时除了良秀自己以外,他的周身已无任何一物,人的思想与肉体达成了统一。
我觉得,这就是芥川想要到达的自己创作的极致状态。为了创作他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芥川也许到达过那样的创作状态,所以他的笔下才会出现一个通过勾画现实来描绘地狱的名叫良秀的画师,这以实画虚的本意,不正是他是想借良秀画师的实,来表达自己也曾通过创作小说这一实,达到过那种玄之又玄的境界这一虚吗?
两相映证,恰巧也正是一实一虚。
我们平时在做事情的时候自然不需要像良秀一样以他人生命为代价追求极致,可是这追求极致的态度,对于不得过且过的坚持,还是需要有一些的吧?
哪怕能够稍微一触那可能存在的极致创作状态,也满足了。
维基百科中描述,芥川龙之介卒于1927年7月24日,因“恍惚的不安”而服药自尽,可是他到底在不安些什么呢?我想了很久,最后才得到了一个不一定正确,但是能说服自己的答案。
我想,他更可能是因为在文学上探寻到了自身能力的极限,觉得自己已经不能在极致上再进一步,而选择自杀的吧。
Ps.抱歉对于上一章的约定我食言了,不过中日文化联系紧密,倒也不算偏得太严重,下一篇,下一篇我一定遵守约定,写一篇中国作家的作品分析。也许吧……
微信公众号:博思者(ID:bsz6413)
沉思、深思、博思。从此让你的思考方式与众不同。
@新浪微博:楚游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