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高古,是很多临帖派的毕生追求,也是学习书法的一种常态。如果一个人学习书法连碑帖都没临摹过,那么,他写出来的书法字体,很难获得书法界认可。所谓的笔法高古,就是通过临摹某个历史上一些成名成家的书法家碑帖,并且能通过临摹有所感悟,把这种感悟提升到自己书法的创作当中,写出自己的书法韵味。练成高古笔法,是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成效,也是很多书法老师毕其一生精力,想教授自己的学徒结出的硕果。临摹古人碑帖,悟出自己的书法要义,这也是很多书法家的成名之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王铎、董其昌等都是从临摹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出帖,成为他们那个年代的书法大师。笔法高古,就是要写出毛笔书法的韵味。这句话怎么理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其书作《艺舟双楫》中谈到“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
笔法有传承
笔法,是毛笔书法的内在功力。很多人通过临摹古人碑帖,从基本笔画去理解古人用笔的特点。比如,起笔是怎么用笔,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收笔,又怎么写,折锋顿笔提起笔锋,还是藏锋轻提笔尖离开纸面。这些都需要通过临摹碑帖去找到那种“感觉”。
下图是《智永千字文》里面的字体,大家不难看出,“列”字的竖钩画写法,基本都是一笔到位,中间没有太多的繁琐环节,这也符合正常的书写习惯。如果写字都是一笔一画来描摹,那么在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那个时代,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稿,需要多少时间啊!所以,在把握毛笔书法基本笔法的基础上,还要兼顾书写的速度才行。我们从《智永千字文》不难看出,其实智永是认真临摹过“二王”书法碑帖的。如果再看一看赵子昂的《洛神赋》,与《智永千字文》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其实赵子昂的书法特征与智永有几分相似。说明赵子昂是认真临习过古人碑帖的,并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清朝的梁章钜在书作《学字》中写道:“唐太宗曰:吾少时观阵,即知强弱。今临古人书,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笔画很粗矿
如今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拓印出来的碑帖,有几种摹本,一种是从碑石上拓印出来,印刷成品,还有一种是从绵帛、宣纸类书法珍品中复制印刷而成。不管哪一种拓本,尽管细节上有些缺陷,但是基本能看出书法笔画的特征,如下图的《峄山碑》,尽管有一个字因为年久风化已模糊不清,但大体轮廓还能辨认。我们练习书法,要想写出古人碑帖的那种韵味,就不能放过细节上的留痕。有些字体,在今天印刷业和影像修复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碑帖残缺的部分可以复原,所以我们也要关注它的书写要领。这些古人碑帖,其字体看起来比较粗矿,与古代毛笔制作水平和纸张印刷技术有关。如下图《智永千字文》里面的“臣”字,笔画末端有点分叉,甚至折笔也没有那么圆润,我觉得不是作者故意而为之,是与那个时代的毛笔制作水平有关。
形态讲传统
书法字体的形态,是书法传承的直接体现。那种随意改变字体形态的书法大师,现代人称之为“丑书”大师,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种变异的字体也不符合传统书法的审美观。所以,书法要写得笔法高古,也要讲究形体上的传统特色。起码写出来的字,大家一看就能看出是否符合大众视野。
书法高古在形体上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笔画书写符合规范,比如,下图的“人”字,撇画和捺画的书写都很规范;其次,结体的布局要符合书法字体的间架结构特征,哪一笔是穿插,哪一笔是避让,要认真布局;最后一点是整个字体的形态,要符合书法的传统审美观,例如,有些字体的形态是上宽下窄,就不能写成下窄上宽。如下图的“觉”和“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