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按佛家说法,泥犁狱是欲界六道之一,佛家有《十八泥犁经》,说道,人死后,为善多者上天,为恶多者入泥犁。共有八热、八寒、游增、孤独等十八处。也有人译作‘泥犁耶’或‘捺落迦’,还有人称之为‘地狱’。
第一章 唐朝僧人,天竺逃奴
这僧人年有三十,眉目慈和,举止从容,皮肤虽然晒得微黑,却有一股让人情不自禁感觉亲近的力量。身上的灰褐色缁衣虽然破旧,有些地方磨得只剩几根丝线,却浆洗得干干净净。背着一只硕大的胡桃木书箱,看样子挺重,肩上的绳子深深勒进肉里,却仍旧腰背挺直,步履从容,无论何时何地,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容,仿佛眼内的一切都让他充满了喜悦。
一名盛装少妇袅袅婷婷地走了出来,这少妇高髻上插着步摇碧玉簪子,浅紫色的大袖襦裙,白腻的酥胸上还坠着镶蚌团花金钿,一派雍容富贵。人更是明眸皓齿,姿容绝色,尤其是身材,纤秾得益,似乎浑身的弧线都在弹跳着。即使玄奘这个和尚看来,也能感受到一种生命律动之美,与山间勃发的花草树木不相上下。
众人顿时捧腹,玄奘也忍不住大笑,只觉这位县令大人实在童真烂漫,心中顿时肃然起敬,在官场沙场厮混几十年,居然能保持这颗纯真之心,此人大有佛性。
第二章 锯刀锋,闺阁事
世人都以为,修行大道,取之于外,《往生咒》日夜各诵念二十一遍,能灭五逆、十恶、谤法;念三十万遍能见阿弥陀佛。立寺修塔,斋僧布施,写经造像,虽然可积下业德,又怎能比得上明性见佛?修禅即是修心。每个人的修行之路都千差万别,如恒河里的沙砾,如菩提树上的叶子,没有一粒一片是相同的,可是成就果位者,不胜枚举,这说明,每一条路都可以证道。
看见亲人在涉水,就不敢相认,那不是没有看清他的人,而是没有看清自己的心。
第三章 大麻,曼陀罗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一切诸果,皆从因起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或许在他内心,万事万物无不是禅理,一点一滴无不是法诀,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皓首研经,而是要掌握天道、世道和人道的韵律。
玄奘拿出推索经论的缜密思维一点点穷究着,很快,疑点就锁定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见如来。
第四章 兴唐寺,判官庙
玄奘和天下高僧辩难十年,几乎从无败绩,不过面对这法雅却有些束手束脚,并不是法雅对佛理的理解比他更强,而是这人旁征博引,舌灿莲花,你思路清晰,他给你搅浑了,你思路不清晰,他给你搅晕了。
松风有如细细的波涛从耳边掠过,点缀着禅院里鸣玉滚珠般的潭水声,便是在梦中也能感受到世间万物的呼吸。
众生平等,生命并不因占据财富的多少而划分尊卑,也不因地位的高下而产生优劣。尊卑之别,与其说是为了秩序的需要,不如说是人欲念的需要。极乐净土,先在我心,后在他处。
第五章 第三次刺杀
佛家六道,上三道指的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下三道指的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唐代以前,地狱大多译为泥犁,也就是崔珏所说的泥犁狱。一切众生,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境,故称轮回。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超脱轮回。
世事变迁轮回,往复不息,佛家是不会以世事作为依据,来判断善恶是非的。”空乘道,“识心便是妄心,才会引来生死轮回,为何?因为它会分别人我是非,生贪嗔痴爱,起惑造业。所以,对破除妄心的佛家而言,宇宙间是没有什么对错与善恶的,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能成佛。
世间众生既然平等,为何释迦不坐在竹子下?野草下?生命对释迦而言,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可他偏偏要坐在菩提树下。那是因为,功用不同,菩提树可以遮阴挡雨,对释迦而言,如此而已。四大皆空,菩提也只是空。”玄奘道,“对我而言,庄严寺的住持,只不过是释迦走向菩提树时路经的一根竹子。至于违逆诏书之类,更是妄心中的一种,何必放在心上?
“何谓生死?花开花谢。何谓死生,暮鼓晨钟。”
魏徵一脸正色:“佛曰,不可说;老子曰,不可名。两个圣人都不让我说,老道我敢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