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有关孩子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就是对孩子的陪伴问题。为了给家庭、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父母都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认为来日方长,等以后有的是时间陪孩子,况且有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呢。然后父母陪伴的价值远超过任何教育,只有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才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后盾。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父亲下班后回家,很累很晚了,心情也不太好,结果发现五岁的儿子正在等他,看到父亲回来了,儿子问他一个小时挣多少钱?父亲按捺不悦的心情回答说,一小时能挣20元。儿子听完有些沮丧,稍顿了一下后,迟疑着恳求父亲借给他十元,当听到儿子借钱的想法是。父亲爆发了脾气,凶了儿子一顿,儿子默默回到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父亲情绪缓和,想着自己不该对孩子发脾气,于是拿着十元钱来到儿子房间。儿子借过钱对父亲道谢后,又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些发皱的钱币,细细数起来,然后说,爸爸,现在我有20元了,我想买你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吗?明天早点儿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
故事讲完了,或许大家都能明白,一切的爱都基于陪伴。不可否认,一些父母深知陪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于是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有些妈妈甚至选择了辞职做全职妈妈。不过,虽然父母有陪伴的意识,却也存在不少误区,概括起来基本有以下几种,将陪同当做陪伴,将看管当做陪伴,将物质满足当做陪伴,将说教当做陪伴,将妈妈的守护当做陪伴。父母虽常陪伴孩子一同散步、逛街、写作业等,但人在陪心,却不知在什么地方,不参与体验孩子的活动、情绪、心理,这不是陪伴。
提醒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去,担心孩子受人欺负、受委屈,时时护在孩子身边。这种保姆式的看管也不是陪伴。为了弥补陪伴的不足,用物质来补偿,不管多贵多高级的物质,也不能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甚至还会助长孩子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陪伴的时刻一直在说教,讲大道理,说自己的辛苦,说让孩子努力,这样陪伴,孩子不但不喜欢,还会害怕,甚至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将妈妈的守护当做陪伴,也不是真正的陪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对孩子的陪伴,这样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