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选择,这是与生俱来且无可避免的。一个普通选择的背后蕴含了许多东西:经验阅历、偶像模仿、思想鼓吹、价值取向……经常标榜“我的选择我做主”的人们,真的明白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吗?
“选择的价值基于我们识别各种选项可能带来的后果之不同的能力。”由这句话我想到,若从小就被训练感知不同事物间的差异,那么选择对我们来说就是表达自己的个性,从而进行自我界定的一次机会。要知道,每个人面对选择时都有欲望和需求,只是选择的角度、初衷和程度都不同。很多选择存在于并无明显差异的事物之间,并非选项越多,选择过程就越容易,结果就越好。广告营销商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往往将尽可能精简的产品选项投放于市场。选择面缩小后,消费者出于本能,减免了对比选项的苦恼,反而购买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加产品销量。但选择也不仅是一种展现自我的途径,它还是一种建立社群使人相处融洽的过程——如果有一项选择与自身相关,那么这项选择应由你自己来决定。近万年的人类发展史表明,人们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自身需要,更多的是以合作为出发点,为了满足特定群体的偏好而进行的选择,奖励机制即是它的一个产物。在这种情况下,你做出的选择未必是真的出于自己的本心。
多数人总是更倾向于逃避选择,但选择是永远无法避免的。也许有的极端事件让我们一时间难以忍受,根本进退维谷,而选项本身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只是人们下意识把它想得很可怕。我们应理性面对所有选项,不以小概率事件去否定自主选择的意义。恰如统计学中统计科目和样本是否能被纳入统计有相关性,面对选择时,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所谓“幸存者偏差”即是如此。不论选项看起来对我们是否有益,我们所能看到的可能后果都只是冰山一角。与其徒劳挣扎,不如直面选择。
个人认为,“选择绝对性”并非完美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所遇到的选择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关于选择的眼光和理论仍应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