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雨天上学,大都是赤脚的。妈妈做鞋不容易,很多同学都这样。
同学中只有三位穿雨鞋的。一位本村男生穿长筒大雨靴,他姐夫是煤矿工人。还有本村一位男生穿的雨鞋象一般布鞋大小,却是发亮的。他伯(就是爸,当时农村这样称呼父亲)是村砖瓦窑厂厂长。一位邻村女生穿的是长筒大雨靴,他爸在县城工作。
穿小雨鞋的经常穿,就是不下雨也会穿。我很羡慕,后来才明白,夏季穿小雨鞋会很捂脚,不好受。他家条件也很差,这样省鞋。
赤脚上学的土路,本就不平,还会有砖头蛋。我经常被砖头碰破脚趾头,流血是常事。后来就抬起脚走路,脚趾头不碰伤了。
穿雨靴可以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小水坑儿里,可以在水坑儿里躲脚,溅起的水让别的同学迅速躲开。
当时的鞋都是自家手工做的,条件好的夏天有塑料凉鞋,条件差的就赤脚了。塑料凉鞋也是烂后粘很多次,有的雨鞋就是木板上有几条布带。
手工布鞋穿着透气,舒服,就是怕水,见水一沤很快就烂了。做布鞋很难,要很多道工序。抿被儿,就是把旧布一层一层粘在一起,贴在木板上。待干后,裁成脚大的样子。用捻好的麻线纳鞋底。我清楚的记得,妈妈费力地用针锥在鞋底上扎个眼,再用大针带着麻线穿过去,拉紧。鞋帮大都是黑条绒的,不一定是新布,有的就是旧大鞋改的。把鞋帮上到鞋底上是最高兴的事,辛苦了很久,就要成功了。上好鞋帮,还要用鞋楦定型。黑面白底新布鞋真的很漂亮,可以试试,但不能穿,为啥?要等到大年初一或者走亲戚才能穿。为了防潮,还要在鞋底刷上桐油,挂在阴凉处凉干。
在七十年代,家庭妇女还要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养家,一天的工值就是几毛钱。做鞋都是起早贪黑或者干活中间趁休息时间做出来的,要好多天。平常就穿旧的,很多时候,就是穿哥姐穿不上的。弟兄姊妹多,穿爹妈哥姐的衣服是常事。都穷,衣服一般不会给外人,走亲戚借衣服穿的很多。
物质匮乏的年代,对很多都是好奇的。会为在玉米地发现一个生瓜蛋高兴半天,会为一双新布鞋高兴好几天。那时候很穷,却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