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有现实生活的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不管终结命运如何,我们都无法抗拒”
这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一个研究结论。也就是说以前的生活习惯决定着现在的你,现在的习惯决定着未来的你。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意味着你可以决定未来的你。
大脑是懒惰的,在选择时会偏向已经做过的选择,这样可以省去重新选择的烦恼。而这些选择会慢慢进入大脑的潜意识区,最终形成一个既定模式,这个既定模式就是一个习惯。这些习惯会用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大脑从大量的选择任务中脱离出来,去应付再不熟悉场景中的选择任务。正是这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了一个习惯的集合体,并主导着生活。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出习惯的产生过程。习惯拥有3个要素: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并组成一个回路。当大脑收到暗示和随之而来奖赏的信息时,就会选择已有的惯常行为来去操作。
在路上碰到熟人(暗示),主动打个招呼(惯常行为),而不至于丢了熟人情谊(奖赏);
看体重时,指数上升(暗示),节食(惯常行为),保持原有身材(奖赏)。
生活中,习惯一直环绕着我们。起居生物钟的形成;洗涑的顺序;计划性的健身;消费时的决策;事情的思考方式。而人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是平淡无奇的,在这些重复的场景中,一直是习惯推动着我们前进。
工作及社区中,也拥有着一个精神文化,最终会转变成团队每个人的习惯。基督社区的互助互爱;企业里客户至上的信条。如果组织没有去精心设计设计习惯,没有深谋远虑去创造习惯,往往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争斗和恐惧,因为在面对选择时,没有可依赖的习惯。
既然知道了习惯的产生过程,那么改变习惯就变成有章可循了。
想要改变原有的习惯,那么就要在习惯回路中,替换掉原有的惯常行为。
心情不好时(暗示),暴饮暴食(惯常行为),随后心情有所改善(渴望)。
当意识到暗示已经来临时,可以换一种行为去达到渴望,比如说去户外散步。
心情不好时(暗示),去户外散步(新的惯常行为),随后心情有所改善(渴望)。
在实际情况中,寻找暗示可能会毫无头绪。比如说工作时间去抽烟。对于这种情况,也有一种方法,可以逐次记录习惯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着的动作,在通过多次记录后,去分析是什么暗示诱发了习惯。
有时,坚持很久,但最后又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意志力不够、发生大变故,当然也有可能是想要改变的太多,大脑也会疲惫,对于最终的奖赏的渴望会越来越低,终而放弃。一次性做了太多改变,往往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改变时,需要平衡自己的渴望,如果目无可及,过不了多久便没了渴望。这种渴望是我们持续坚持的动力,在创造新习惯时也至关重要。
有时,改变了一些习惯,然而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这个时候需要考虑,改变的这些习惯,真的是很重要的习惯么,能很大程度影响到自己的选择么?如果并未发现其重要性,应该去找那些给我们带来很大改变的习惯,这个就是核心习惯。习惯之间会相互影响,改变核心习惯,就能引发广泛的变化。 如果一个吸毒人士,那么他的核心习惯显而易见,戒毒是应该改变的核心习惯。那么之后他生活其他习惯,会因为这个核心习惯改变而带来很大的改变。而作为职场人士,想突破自己的职业瓶颈,就需要想想真正需要改变的核心习惯是什么。
如果你的生活状态并没那么好,那就说明确实挺糟糕,早点做出改变。
诸如:
- 有没有锻炼身体?
- 有没有喊了千百遍要减肥?
- 有没有工作计划?
- 有没有一个吸引人的魅力?
别对生命灵数和星相抱有太多的幻想,它就像是一个牢笼,而你还甘心被套,如果生命是一层不变的,那我们就应该致力于改变。而改变,需要信仰,相信改变是可能的。
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