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朋友,最近又要离职了。
这个朋友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工作五年了,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然而,每一段工作用她的话来说,都是“累!觉!不!爱!”。
说来也有意思,我听说过各种各样的离职原因,有说老板傻叉的,又说同事太弱的,有说工作太忙的,有说没晋升空间的,如果非要找一个共性,那就是“累觉不爱”,他们都是因为对一份工作“累觉不爱”而离开的。
其实生活中啊,我们都会遇到“累觉不爱”这种职场状态——你想想,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种感觉——
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害怕随时被新来的同事、年轻人所替代,总是惴惴不安
中国主流社会是个“崇尚智力”的社会,而这一点,在接受了长达十几二十多年教育的中国年轻人身上,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他们一旦产生了问题、迷茫与焦虑,都会习惯性地去求助于“知识”与“学习”。
每天刷知乎,上得到;
所有讲学习讲专业讲互联网的公众号通通关注一遍,让朋友圈的自己至少看起来想一个专业人士;
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职场畅销书,第一时间买回家摆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
就这样从早到晚,自己忙得晕头转向,感觉兢兢业业,劳苦功艰,到头来却发现,
自己的工作与业余学习好像都没有什么成果与进步,只落下一身疲惫。
于是,四处跟人抱怨“你说我都这么努力,这么累了,怎么还没啥成就”。
很多人都把“累”等同于“努力”,把“努力”等同于“进步”。但其实,努力也分为有效的努力与无效的用功,只有有效的努力才能带来进步,而无效的努力,除了让你越来越疲倦,身体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消极,不会有任何好处。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努力”呢?
我觉得,只有对目标结果直接作用的努力,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有效的努力”。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貌似上进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结果却不美好。原因,他们选择的这种“学习”与“努力”,对于他们追求的目标结果并没有直接的积极作用,他们的努力变成了一种短暂的、舒服的放松方式,只会带给他们虚假的习得性与满足感。
画家之所以能成为画家,是因为他一年365天都在绘画;钢琴家之所以成为钢琴家,是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琴房练习;广告人之所以能洞察人心,是因为他每天都在揣摩用户心理;自媒体人之所以能偏偏十万加,是因为他每天都笔耕不辍。
成功之所以能成为成功,是因为之前有失败的无数次演习。真正“有效的努力”,叫做“练习”。
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清华大学校长在一次毕业生典礼致辞中,就提到了1万小时的理论。
但事实上,“一万小时定律”并不严谨。不是所有人练习超过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练习的方法至关重要。比如,看大门的大爷,工作时间也许早超过1万小时了,但是没有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保安。有的老师讲课也超过1万小时,但是也没有成为最好的老师。
1万小时理论更大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很多人都会觉得1万小时太长了,很难做到。但是学术专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其实很多事情经过几百小时、几千小时,就绝对可以让你跟别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门槛设在1万小时,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能让1万小时理论成立,还需要一个至关重要的辅助条件,这个条件叫做“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孩子们分为两组,两组小孩都是数学成绩很差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辅导他们,出的题目、辅导方式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给其中一组小孩讲一句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只要运动,是会长大的。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说过这句话的这组小孩,数学成绩大幅提高,而没有讲这句话的孩子,尽管辅导方法一样,但是成绩远远没有那组进步快。
所以,首先得相信自己的大脑可以锻炼的,如果不相信的话,你真的学不会。
后来科学家们从生理的角度来考察,找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群体——伦敦出租车司机。伦敦的交通特别地复杂,即使用GPS可能都找不到路,因为路线是层层叠叠的,他们考试的时候只给一个地名,就要报出好几条不同的线路,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可以成为伦敦的出租车司机。
科学家们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扫描,和公交车司机和普通人的大脑扫描图对比发现,所有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要比普通人长一截。海马体是管空间想象的东西。
所以,通过一定的练习,一定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跳水,还是下国际下棋。
大家可以参考我下面说的这三大原则:
第一,专注,专注地去做这件事情。
我上学的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好,我弟弟就恰恰相反,数学成绩特别差。我妈就很奇怪,因为大家都觉得我弟弟比我聪明很多,男孩子又聪明又机灵,怎么还学不好数学呢。
后来呀,我跟我弟补习数学时才发现,同样是老师布置的数学题。我会把这些数学题所对应的知识点一个一个搞清楚,并对照书上的知识点,做每个知识点后面的练习题,这是我上小学时养成的习惯。而我弟弟呢,每道题做过了,就算了。所以他虽然比我聪明,但因为缺少了刻意练习的环节,数学学不好也很正常。
有时候人们学数学、学物理学不好,是因为某一个点没有认真地攻克它,所以导致一直稀里糊涂,用这种稀里糊涂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学好的。必须得针对这个难题,认认真真地思考,认真地去攻克它,才可以做到专注。
第二,反馈。
刻意练习一定要有反馈。最好的办法找一个私人教练,找一个有经验的高手。这个人的水平比你高,并且知道如何进行专业训练。
如果因为时间、人力、财力等种种因素找不到专业教练,怎么办?
想想看,为什么每一个减肥的人都需要一台称,这台称就是给你反馈的东西,你真想减肥,就得知道自己每天的体重,如果今天没瘦,明天怎么补回来。这就是记录反馈。
高考做题,老师每次都要排名、看成绩,这就是反馈,让我们知道处在什么阶段,需要怎么努力。
第三,改进。
找到弱点之后,就要想办法改进它。就像如果你的正手发球没劲,就花一下午时间练正手发球。用这样的方法去做刻意练习,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成为专家。
所以呀,如果你也是感觉生活工作都很疲惫,却没啥收获,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你的累是“有效的努力”,还是“无效的用功”呢?
如果是“无效的用功”,那么不妨摒弃虚假的习得性学习,针对目标,进行刻意练习,如果这样依然没有效果,那可能真的说明,你累的还不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