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学好语文等于开挂
上世纪30年代前期,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出现很多问题。鉴于此,夏丏尊(1886-1946)和叶圣陶(1894-1988)二位先生商量写一本关于讲读和写的书,为中学生们解答困惑。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刊登在他们编辑的《中学生杂志》上。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完,于1934年出版单行本,书名《文心》。
时至今日,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心》重印,仍受到广大青年读者和中学师生们的欢迎。这是什么样的魅力?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文心》区别于一般教科书的枯燥无趣,是以故事为载体,讲述了初中新生周乐华和张大文入学后,与老师及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故事。全书共三十二节,每节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中包含一个语文知识点。将语文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这样既有趣又生动,深入浅出,受益颇多。
我将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三点和大家分享。
一、作文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
上学时,作文于我而言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工作后,作文与我而言是应付老板的工作报告,再无其它。《文心》中说: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同吃饭、说话、穿衣一样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上学时老师留的作业是练习,只为了让我们养成习惯,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时能够自由应付。那么这个练习便达到了它的目的。作文是情绪的宣泄和生活中点滴的记录。朱自清因喜得贵子,春风得意时写下《春》抒发喜悦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范仲淹因新政失败后写下《岳阳楼记》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老舍《养花》,巴金观《繁星》这些记录的正是生活中的琐事。可见作文使快乐升华,另悲伤减半。作文记录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二、书贵有新得,文贵有新味。
小学时我有本作文辞典,内容都是关于作文中写景、状物、叙事、记人的描写段落。有了它,无论老师留什么样的作文,我都没有烦恼过,在辞典里总能找到描写相同事物的段落。以至于现在让我写关于冬天的景色,我能想到的也只是记忆里辞典中固有的句子。《文心》中说:作文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的事。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这样一味的袭用,没有自己的想法,说别人说过的话,无非是反刍倒嚼的过程,陈言老套,毫无新意。矛盾的触发是以《白杨礼赞》歌颂北方农民,屠格涅夫的触发是以《麻雀》歌颂母爱。在这个支持原创的时代,触发便是创新,触发便是金句。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 陈铭说:“连物质世界都是概率,人情更是不可捉摸的烟云。” 傅首尔说:“不要看破红尘,红尘本来就是破的。” 可见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不是只在书中。生活中的一切包罗万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三、只偏重文字,结果文字也就空而无实
现在的学生中偏科的情况很常见,书中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算术老师用作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做数学题。把计算上课时间的问题比喻成作文的中心思想,题中给出的条件比作作文可使用的材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将材料多方面运用,推算出结果。数学书上的文学,虽然枯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别科书籍所不及,科学的文字应以此为模范才好。又用作文章讲解绘画技巧,说背景的功用在于借用周围环境衬托事物,并举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和《红楼梦》的例子。对于英语则是通过翻译来练习作文。这样激发学生们对各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一通百通,举一反三运用的如火纯青。也证明了学霸们为什么都是不偏科的。
夏丏尊和叶圣陶二位先生都有着多年老师的从业经验,也都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学得好便能终身受用。所以在《文心》中,学生们都积极上进,勤奋好学,老师们也都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们发现问题,并鼓励和培养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一味灌输自己的思想。
《文心》本是写给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的书,但我也推荐给学习写作的人和家长们。书中不但囊括了语法、词汇、修辞、语调、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读和写的相关知识和用法。还有如何引导孩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教育方法。阅读本书希望能同样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