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天,听说《疯狂动物城》非常好看,就约了好朋友一起去一家新开张的影城去看,没想到,这一场电影看的真是“过瘾”,因为观众只有我们两个,虽然电影非常精彩!不由的就想起了小时候......
我们属于70年代的人,那时候还小,那时候很穷,那个时候居然有电影看,......
那是个贫瘠的年代,但是在记忆中却没有记住多少苦的地方,反倒快乐的记忆多,看电影就是其中一样。
那时候连队的俱乐部前有个小广场,逢到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会早早搬上小板凳去看,那时候放的记录片很多,早期黑白的,还看过默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收租院》,讲的是大地主刘文彩剥削老百姓的故事。因那电影经常放,刘文彩穷奢极欲的生活,和老百姓深重苦难的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小小的心田开始本能的痛恨那万恶的旧社会。后来一看那电影,出现老百姓被压迫致死的镜头,便不忍看,时隔那么久,那一幕在记忆里却是永远的挥之不去。
记得最清楚的是看电影时那过年一样的感觉,农村生活,平素并无其它娱乐,看电影就是一项集体活动。一连的人聚在那里,大板凳、长板凳、小板凳,大人聊天,小孩疯跑,男人抽烟,我们跑累了,看瞌睡了,就趴在妈妈的怀里睡觉。顶着星星,耳边还响着电影的声音,像睡在风里,那样的童年也是一种别致情怀,那样的夜晚也像一部电影画面,在有限的光阴中潜藏不去,轻轻一声召唤,它便从记忆里走出,虽然模糊了容颜,却骨骼依旧。
后来,电影不下连队了,在团部的露天电影院放映,那里离家两公里多。因为很喜欢看电影,有时没有一同去的小伙伴,就自己去看。记得有一次去看《上海姑娘》,硬是站在那儿看了一个多小时,去时天不太黑,回来的时候就快11点多了。黑魆魆的夜,随着散场的人流往外,七拐八拐的沿人家屋后小路走,不时听见狗的狂吠声,安静的夜里格外响亮,揪的人心里紧紧。没有路灯,没有月亮,只有繁星点点同情的看着我,而此时的我已经瞌睡的头发昏,腿发软。待走到大路上,看着前面路还那么长,蟋蟀又在路边“蛐蛐”儿的叫声不断,仿佛上好的催眠曲,往往肠子都在后悔。回到家里,妈妈是要骂一顿的,可是时过境迁,下回忍不住又去。现在想想那时才上小学,胆子真大。可是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没有坏人和害怕的意识,那是个纯真年代!
1982年,首部武打片《少林寺》放映,简直就是全团动员了,露天电影院坐的黑压压的,我们连的人也都带板凳去了(没有座位),等到12点还没有开始,大家该聊的已经聊罢,小孩子也已经瞌睡,顿时急的嘈嘈杂杂。好在有消息传来,片子正在从别处取来的路上,需到夜里2点了。就这样,居然没有人回去,还是坐在那儿等,只是有了时间就不那么焦虑了,继续聊着天,磕着瓜子,小孩子先趴着睡一会,真是热情似火。看完电影快4点了,李连杰和牧羊曲从此扎根,再没有忘记过,现在也记着歌词儿。没有白等,大家都说这电影可真好看,再放再看!后来少林寺的武术也通过这部电影名扬中国的每个角落及全世界。
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呢?通过电影,我们知晓了自己这一片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善恶美丑的定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旧社会的对比,善恶之间的轮回报应。还可以在不同的电影里领略不同的生活,悲之余为之泣,乐之余为之笑,恨之余为之怒,在电影里看尽了人生百态,品尽了人生百味,一部电影便是一种人生。
那是候看的一些电影,现在还能记得名字,如:《五朵金花》《阿诗玛》《小花》《孔雀公主》《瞧这一家子》《一个国王在纽约》《摩登时代》《神秘的大佛》《女篮5号》《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沙家浜》《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等,都是一些经典的老电影了,可能现在没有人喜欢看,可那时它替我们打开了认识外面世界的窗口,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人生的认知,从此让我们的黑白生活有了另一种多姿多彩。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没有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家里什么电影都能看上,年轻人忙着上网,也不喜去电影院。以前看电影的小孩了都已经长大,播放着自己的电影,也创造着电影外的世界。以前看电影的热闹场景,现在不会有,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了。可在那时,它让一代人有了梦想,从而改变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