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周校分享完,就接到了任务,让我做一次写作分享。脑子里第一个反应是拒绝吧。身体还未痊愈,写作水平不敢自夸,那2篇被发表的文章,和几篇获得一等奖的文章,实属幸运,我到现在还没有摸清楚门路,为什么是一等奖?为什么能发表?但我一直很相信周校的判断,他觉得是时候了,那我也趁此机会好好回忆梳理下我的写作史。ppt1
近年的综艺节目都很喜欢搞回忆杀,什么王心凌男孩。我也从我小时候说起。打小起,我就不是一个能写好词好句华丽辞藻的优秀学生。爸爸给我买过一套好词好句本,那是唯一一套书面发黄,内里崭新的书。小时候每次写作文都脑壳疼,要想很久才能下笔那种。妈妈见状,送我去学作文。当时遇到的作文班老师,一位金荣乾,一位施春晖,后来都成为温州大学师范专业的老师。小时候不爱作文的我爱写日记,可能随时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真实的事情,更能触动我去写。初中的语文老师王洁老师,要求写周记。那时他是一个年轻活泼的老师,我每次写日记最期待的就是看到他的评语。就像上次我们去缙云学校的那位班主任。因为想看评语,我写日记特别积极。王老师还推荐我参加学校的文学社。我清楚记得文学社考核的命题作文是“门”。看到这个题目,想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结果可想而知,考核不通过。到了后期,除了日记,我还写小说,根据奶奶一个亲戚的故事,真实事件加上想象改编,苦情女主最后客死异乡,写了五千字,其精彩程度不亚于热门电视剧。但没好意思拿出来给别人看,只给自己的闺蜜看过。我说的这些是不是勾起大家很多小时候的回忆呢?小时候有写过小说的老师扣个1。我想我们中间肯定还有更疯狂的事
后来进入高中,第一个目标就是瑞中赫赫有名的西岘文学社,当时老瑞中有个西岘山,听说很多瑞安的文人墨客在那里吟诗作对。高中没有考核,我顺利成章成为其中光荣的一员。进社后,卖力干活,写文章,催稿子,修改,编辑社刊《西岘岚光》,与其他学校文学社联谊,反正什么都干。不过高中生活学业压力实在重,高二下学期开始就不做这些了,专心研究考场作文。大学是小教专业,不多写作,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毕业论文了吧。暂且跳过。
进入职场,一门心思教学改作业辅导学生,改作文,偶尔写写下水文。公开课我很积极,不管级别,有机会就上,保持着每学期一次公开课的记录。我还知道有论文比赛,教师生涯第一篇三等奖,是搜罗了知网许多篇期刊,拼凑而成。教学一成不变,没有什么创意,没有意识要记录一些学生的事。
直到工作第5年,也就是16年,遇到了教学生涯中贵人——周国平校长。那时的校长不像现在这么能写,那时的每周一封信也还不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那时的周校长像现在一样爱看书。假期周校递给我一本书ppt《我是一只爱写作的铅笔》。里面的山姆老师想着法子让他的学生爱上写作。当时我的学生一年级,谈不上教写作,但我想着法子让他们阅读。一个寒假结束,我写了一篇《有趣有料有味的寒假作业》由校长推荐,发布到了某一个公众号。这是工作5年,头一次真实记录我与学生的故事被公众号发表,从不被看见到被看见,这让我兴奋了很久。那个寒假,我还参加了周校发起的15篇写作挑战。写的内容有教育故事,培训感想,给班级学生家长写信,一周总结等等。随着二胎的突然到来,我的写作刚开始就暂缓了。一年后再回学校,接了五年级的班,我和这群大孩子的相处正式拉开了我写作的帷幕。听我碎碎念了这么久,下面我正式和大家分享我的写作心得
文章是实践出来的
每次论文比赛,总有一个说法:会写的人没做过的也能写得花开一样。但对于我来说,ppt从写日记那会儿开始,记录真正实践过的东西,才更踏实。18年接班一个多月后,有天校长忽然问我要不要带孩子们去挖番薯?当时纯粹是觉得好玩,想和孩子们做一些除了语文学习之外有趣的事情,顺便与学生和家长熟络熟络感情。于是欣然接受了任务。凭着那股热情,熬夜做了一个课程方案。分五大板块进行:知番薯、挖番薯、番薯美食、制作番薯干,番薯成果展。别看这些是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是第一次挖番薯,别提多兴奋了,找的找,挖的挖,运的运。那个周末回家,每个孩子的日记本都记得满满的,记录着自己第一次挖番薯的趣事。挖出来的番薯带回家做番薯美食,有做番薯饼的,有做番薯面的,有做番薯汤的,五花八门,他们的照片发到群里看得我口水直流。那年的番薯大丰收,还剩余的番薯,我们在学校做晒番薯干,番薯之旅结束的时候正巧碰上家长会,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番薯干,和家长们分享劳动成果。那一个月,每个周末我都让孩子写番薯趣事,我自己也写,后来收集的文字达到2万6千多字。
当时不知道有案例叙事这样的比赛,不然可以拿现成的文字去参评,但我收获更多的是走进了一群学生的心里,他们开始像朋友一样接纳了新班主任。那一届学生也很愿意写,ppt暑期征文,亲情家书,心情故事,有作文比赛我都鼓励他们参加。我也尽所能帮忙修改。他们获奖我也替他们开心。这个班毕业近三年,我们还保持联系。偶尔在桐浦街头相遇,还能坐下吹着晚风吃着烤串聊聊天。
这个关于番薯的故事我写了论文,有幸被推送到温州,又获得温州市三等奖。亲身实践的记录,像日记一样,有很多话想说。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那篇发表在浙江教育报上的《喜提插班生,入班零距离》,就是新学期进来3个插班生,我想了几个策略,用一周的时间怎样让插班生快速融入班级。把这几个方法一记录,作为开学第一周会前演讲内容和大家分享。被校长一看见,他是伯乐,一推荐就发表了。还有瑞安一等奖论文《以爱为基石,创建6A班集体育人模式》,《软硬兼施,让班级文化成为教室的底色》记录的就是自己在带班过程中的林林总总。
只有行之笃,才能知之明;只有行无穷,才能知无穷。不亲历、不尝试,难有好文章!
实践得稍微早一些
以前谈起教书,就想起铁饭碗,每天按部就班生活。可我们千万不要觉得教书是一件千篇一律的事情,教育界更新换代非常快,之前的翻转课堂、steam,现在的大单元教学,未来学校未来教育,连项目化学习一晃眼都两三年了。有的变化,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它已经过去了。ppt爱因斯坦说:咱别像神经病那样:“翻来覆去做同一件事儿,却期待能有不同的结果。”跨年时罗振宇提出的“易受启发体质”我非常认同,这样的人往往有异于常人的敏锐度和准确判断能力。周校就是这样的人。在2016年周校提出做学习共同体的时候,我是学校第一批实践的老师。2016年的一年级,课桌椅的摆放,以及课堂模式就努力往佐藤学的共同体学习模式靠近。2018年接手了五年级,因着孩子年龄大,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更加得心应手。当时我征得各科老师的同意,在班里全面推广共同体课堂变革。教室布置、上课发言范式、课堂教授流程模式全部做了规范。一次和六年级学生的共同体主题公开课,我上得意犹未尽,舍不得下课,完全沉浸在学生的汇报中,巴不得有时间让每一小组都呈现他们的学习成果。2020年初,碰上疫情。虽有空中课堂辅助学习,但有多少学生是认真上网课的呢?学校的线上教师会议,校长的随口一说,我又将共同体学习搬到线上。分组建群,讨论,开视频汇报,组长总结复盘,提出建议。我就是穿梭在各大小组,偶尔驻足听一听他们的分享,后来我把数学老师张跃老师也拉进学习小组,有了他的加持,孩子们的讨论更加热火朝天。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学习模式,家长都在为网课叫苦连天的时候,线上共同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动起来。
实践学习共同体的两年,我也记录了很多文字。论文《小班化背景下的共同体课堂实践研究》获温州市三等奖,《停课不停学思行记》发表在浙江教育报,《我与学生的云约会——线上共同体初尝试》获瑞安市一等奖。到现在2022年,共同体字眼出现就很多了,什么教共体、写作共同体等等。如果我的文章出现在这时候,我想不会有那时的成绩。周校是给出明确方向的人,而我是愿意接受变化,拥抱变化的人。这两年,我在做阅读,阅读的相关论文和叙事也都获得过一等奖。所以新的一年,跟着周校,抓住机遇,教师阅读、班级里的阅读动起来吧。
文章还得靠微雕
我又要提罗振宇了,他的跨年演讲文字稿,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微雕”就是他提出来的。那个故事还记得吗?150句清新文字组成的文字,改了一稿又一稿,每个句子都改。最后获得了400万+的浏览量。这篇文章的修改还没结束,运营商根据读者留言,又对内容进行微调。据说这家公众号运营公司年收入上亿。罗胖说:“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那群运营公众号的工作人员,不知道他们的学识才能怎样,但他们对一件事情的精益求精值得佩服。我们手头在做的事,还有很多新角度可以开发。“在别人下功夫的地方,你功夫下到了吗?在别人不下功夫的地方,你下功夫了没有?”
微雕的另一层面,我理解为修改。好文章一定是经过反复修改的。文章越改越精,越改越美,改文章就是精装修后的打扫卫生,错别字、图片乱飞的、占格不正确的,都给修改出来,如此修改,文章改一次美一次。平时的文章写完,浏览几遍没有错别字就发出去了,因为后期会再整理。比赛的文章,看的次数会更多一些。从题目到标题,到文字到标点符号,我常常是最后一个交稿子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常常要反复改很久。在这里,不得不提对我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女人,那就是群里的张跃老师。我常常说她的眼睛就是尺子。我修改过后,还会给他再看一遍才放心。他往往还能揪出多个细小的问题。写完一篇还不是万事大吉,耐着性子反复修改才最考验人。
我应该严重超时了,没什么经验分享,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写作故事。多一些点子和学生玩起来,就有内容可写了。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写文章的动机。每一次活动,我都是抱着收集美好的态度去记录的。碰上比赛了,整理整理就拿去参赛。记录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还写过很多没有拿去比赛的文字。至于奖状,那是写作路上额外的奖赏。奖状也验证了我的方向是正确的,可以继续往前走。ppt
多多记录,不问西东。做一只爱写作的铅笔,想着法子让自己写起来,我们会越写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