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邻居周二哥家,高音喇叭放得震天响,音乐一首接一首的。全是嗨歌劲曲,那音响估计是调到最高音量,那十里八村的都能听到,感受到这热闹劲儿。
门前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堂屋里坐了一些客人,围着桌子在嗑瓜子,摆着龙门阵。后厨里挤了三四个人,有的在切菜装盘,有的灶前忙活着炒菜,有的把装好盘的菜码起来,一层层的放在上菜的大摆盘里。隔壁屋有两个年轻女人,在用小袋子分装一些瓜子,花生,和糖果,这是要摆到席桌上一人一包的。
门前,一个提包包的中年女人一直站在那里,看到有客来,就从包里掏出烟盒来,递上一支。旁边摆了一张桌子,两个中年男子坐在那里,一人执笔,在本子上记录,一人拿了个单肩背包。
凡是来客,必到这里报道,向执笔人告知:张某某,200元,李某某 300元,王某某500元......,报上自己的名字,再把礼金奉上。这礼金吧,就看亲疏关系了,有多有少的,执笔人都要在礼簿上仔细记录下名字和金额,旁边背包的人接过钱数清楚,然后整齐放到背包里。
这是主人家请来记账的先生,每收一笔礼金都要仔细记上,以便后期谁家要逢着做酒席了,翻出礼簿找下名字,核对下当初送自己的金额,再琢磨着自己的送礼金额。这礼簿也可以核对下,自己以前送了别人多少,现在别人来我家又送的多少。这个礼簿其实就是一本你来我往的人情账本。
我问妈:“周二哥家这是办什么喜事?”
妈懒懒地回了一声:“给他儿子办学酒。”
周二哥是后来搬到我们这里住的,我鲜少在家,他儿子也只是见过几次而已。
我问妈:“他儿子考上哪里大学啦?“
妈一脸讪笑地说道:”考啥子大学哦,高考都没有参加,说给他儿子办毕业酒还符合点。“
我奇怪了,高考没参加,那办什么升学酒啊,心想至少考个好点的大学,办个升学酒,大家乡里乡亲的也替他高兴啊,一起吃顿酒席送些礼金以示祝贺也说得过去啊。
妈无奈地说道:”不就是找个由头办场酒席收些礼金回来嘛,平时别人办酒席送了礼,不收回来不是白送了吗?我们这对门对户的,天天见面,少了还送不出手,等会还得送三百过去。现在这办酒的风气啊,真是伤人。“
说话间,来了两位中午妇女到家里,是同村的邻居,说还没有开席,来跟妈摆会龙门阵,对面音乐太大声,吵得耳朵聋。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特别是中年妇女,到哪都能唠家常。谁家那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能翻出来唠一唠。
两位孃孃屁股刚坐上凳子,话匣子就打开了,无非就是说周二哥想钱想疯了吗?儿子高考都没参加,也好意思扯起摊摊来办学酒,哪个看不出就是为了收钱的啊。这个办酒的理由也太牵强了,人家谁谁家的办学酒吧,虽然考的学校不咋地,但还算是真的考了,是要去上大学的。
一说起摆酒送礼就头痛啊,妈说我们家十几年没摆过酒席了,年年就送礼,挣点钱都往礼金上贴了。
孃孃们说起来都是一脸的苦,隔壁村的王二爷家,五年办了五场酒,头年办儿子升学酒,第三年办女儿升学酒,第五年头上办儿子结婚酒,年底又办孙子满月酒,再又接着办女儿出嫁结婚酒。办得十里八村都在骂,王二叔却越办越上瘾,由于在镇上担任点小职务,来的宾客是一场比一场多。收的礼金也是一回比一回多。
乡邻们吃着这酒席,吃到嘴里烫嘴,咽到肚子里又心疼。我把你当人情往来,你却把办酒席当敛财。一次送你三百两百,这一送了就送了好几年。谁家能经得住这么年年送呢,送出这么多,怎么能不想法收点回来呢。
周二哥这不就是找着借口,趁着大家都办学酒这阵风,赶紧把这些年送出去的钱收些回来么。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收过他家礼的,只当来还个礼。没收过他家礼的,看着这所谓的升学酒吃着就真是难受了,但碍于情面,都只能硬着头皮来送礼吃酒了,然后背后地再开骂。
周二哥也是明白人,岂会不知人家说这些说长道短的。但做人,有时候,该听的则听,不该听的左耳进右耳出,脸皮子要够厚,任他说去,凡来客都笑脸相迎,招呼大家吃好喝好。心里想着:这些年送出的礼金不能白送啊,这顿酒席自有收获。
————————
后记:
办酒席的风俗自古就有,无非是些红白喜事,来者皆是父母乡亲,及亲朋好友。近些年,农村办酒席之风盛行,办得多了就变了味儿了。原来的人情往来的酒席,变成了以收礼为目的酒席。
以前谁家办酒席,全村跟着开心,现在的酒席名目繁多,一听办酒席,就愁礼金。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上升,送礼金的数目也是水涨船高。送少了又觉拿不出手,送多了送得自己不甘心,也纠心。送出去的要想着收回,就这么循环着。
特别是近几年的学酒之风盛行,为了收礼,孩子上到高中毕业,管他考没考上,都有理由办一次宴席,是回收礼的好时节。暑假的酒席一场接一场地办着。即便是政府出台制止办学酒之风,还是屡禁不止。人们持续在一片骂声中,不断地送礼,吃酒,再寻思自家有啥办酒的理由,能把这些年送出的礼金回收。
20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