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要考虑那人隐藏的目的,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利之争”。为什么斗争呢?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即使你压制住了争论,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进入下一个“复仇”阶段。为了避免这一点,受到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12.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当你收到人格攻击,“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利之争。你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我们有语言,相信有逻辑的语言的力量。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利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13.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
讨厌去上班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交友课题: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吗?与数量没有关系,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爱的课题:
恐怕是最难的课题。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束缚是想要束缚对方,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14.“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阿德勒把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忍受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到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决定你人生状态的不是其它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即使你逃避了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这也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15.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化为决定论。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16.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当别人的想法不符合你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17.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当孩子不爱上学时,阿德勒心理学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区分是谁的课题方法“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即使孩子完全不学习,那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提供帮助,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这不仅仅限于亲子关系,阿德勒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18.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把孩子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很有必要有意识的去分离课题。干涉或者负担别人的课题就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丢掉别人的课题,这才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人为什么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不会进行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
19.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被干涉或者希望他人来决定自己的道路,选择这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因为“认可欲求”,总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此时一个大矛盾正在等着你,如果你周围是10个人,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就发誓忠诚于全部10个人,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付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这种谎言不久后就被拆穿,继续撒谎的压力也超出了想象。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20.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想被人讨厌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像自斜坡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种生活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21.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例如小时候被父亲打,那种恐惧形成精神创伤,所以与父亲的关系不好,邂逅阿德勒心理学之后是:为了不想和父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
22.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这里共同体的范围包括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包括宇宙一切。具体做法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无论是谁,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迈出人际关系课题,不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自己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