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星期二 天气 晴
爱上阅读,始于师范在读期间。它使我跳出条条框框,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使我终于构建起一个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让我得以用一双更明亮的眼睛去审视过去,去发现那个书呆子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躯体实乃没有独立的灵魂,没有自主的能力,没有深度的思考,那更像是一只考试的工具,一件流水线上的商品,一个随波逐流的平庸之人。
命运的青睐也好,父亲的安排也罢,我没能如己所愿去读私立高中,而是在初中毕业后去了上虞师范,因此摆脱了高分低能的窘境,被动地加速催熟自我。进师范第一年,我依然是卖力地学习,牢记父亲“唯有读书能改变命运”的家训,埋头苦读教科书,单纯地躬耕于教室、琴房、寝室,我不是学渣,但也绝无学霸的那种超群智慧,我完全靠世俗的“寒窗苦读”获得当时分院的“三等奖学金”、“学习优秀奖”,但到第二学年的后一学期就开始走下坡路,我开始不学无术,上演“滞后的叛逆期”,因此,与学院的一切荣誉绝缘了。尽管中考前与诸暨某私立高中签订了合同,无论中考结果如何,我都会选择去该校就读。但是命运的阴差阳错,父亲成了助推器,我没有去上高中,他料定我691分的中考成绩更多是出于考运比较好,认定以我的智力不足以凭运气支撑我考上名牌大学。尽管进入师范学院的我有诸多不满情绪,但随后也是“既来之则安之”,或许那时的自己还习惯逆来顺受。
命运转折出现在: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你可以掌舵自己的人生。叛逆的初始,我爱上了课外阅读,一度连课堂的纪律和班主任的警告也约束不了我不羁的想要寻找自我的灵魂。
阅读能治愈空虚寂寞冷,阅读能让我的生命绽放最绚丽的色彩和最美丽的花!我缱绻在图书馆,流连于阅览室,遨游知识的海洋,沉醉在《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嘉丽妹妹》、《安娜.卡列尼娜》、《飘》、《红与黑》等一切能入我法眼的经典名著中,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然而当时我也沦为“迷惘的一代”,在文学亦或哲学的著作中并不能找到: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我无法体会爱情带给人的的快乐与悲伤,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与丑陋,世界在我眼里并不那么充满诗意,但当时的我喜欢那样的状态!
随后,我开始进入所有我能从事的“社会实践”,一边仍执迷不悟地向书籍索要人生的真谛。我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同学用“风风火火”形容当时的我,我享受那种孤独。教室里再没有往日那个伏案勤学苦读教科书的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喜欢浸泡在书海里的、用借到的“无用的书”来打发时光的“边缘人”。一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迫使骨子里压抑着的叛逆不羁的少女原形毕露,白天我开始在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课上,我行我素地逃课,径直去图书馆,晚自习逃课跟随不同系的学长学姐去外面兼职做火锅店服务生,和同班同学相约去肯德基打工,尽管当时在班里连任几学期的班干部。阅读了一系列成功学的书籍,对于《人性是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演讲与口才》的精髓了然于胸,没有凭奖学金而在班里顺利地民主竞选上班长一职。因为在学习上并没有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班主任以“班长必须起带头作用,不然撤去班长一职”相要挟,但是禁止我逃课去图书馆看书实在要我的命,当时不成熟的我一意孤行地要活出“自我”,最终主动请辞,让位给另一位更适合担此任的女同学。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能春风得意地赢得自己想要的校园生活。之后,每一段我所谓的社会实践最多不超过两星期,我无法忍受那种被无脑的劳动占据时间,从一开始自以为是、好奇心驱使下的“体验生活,多么有趣”,到之后感受到的生存的卑微、无趣、幼稚可笑,年少轻狂的我并不具备社会责任感,我随即从肯德基辞职不干,一起去的同学当然也一样,得到的报酬不及自己买一套李阳疯狂英语的一半价格,大概也只能用于一个星期的零食消费,当时的我跟好友一起买了一口平底锅、一只板鸭,回家过年,讽刺得像一个被现实打败的小丑,偃旗息鼓。
然而要敲醒木讷愚昧的脑袋,用平底锅是没用的,还需海量的阅读。一直惋惜自己没能有机会从年幼时便叩开这扇“无用之书”的大门,好为自己沦为无用之才找借口。但后来,在阅读完武志红先生的一系列书籍后,我找到了答案,我就是他搜集的其中一个案例中分析的那个“延迟叛逆者”,在这之前以乖乖女自居,是父母眼中一直听话的懂事小棉袄,最后在压抑了十多年后才开始叛逆地要“成为我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想让我成为的那个自己”。
阅读,归真反璞,幸福的不归路。
阅读,可以让你变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百万次生命的经历,使我们深深懂得,爱,来之不易、幸福、得之不易。阅读,让我在下一次生命中,收获了幸福的真谛,那曾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以前的我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典型的独生子女,我孤独,我也缺乏安全感。直到遇到我生命中的那只白猫--我的丈夫,恋爱、结婚、生女育儿,他是对我执着追求、始终如一,我再无理取闹再任性再孤傲,他始终捧着惯着,始终原地伫立,始终不放手、不言弃;在追求初恋面前,他似乎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我才体验到如何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我也才学会怎样去给予最深的爱与关怀;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我体会到的是“梦想成真”的幸福,那真是比什么都好!但是我又小心翼翼,不敢太高调,不敢太骄傲,深怕自己手捧的这一簇理想的现实会顷刻崩塌离我而去,所以我变得谦卑,变得越来越愿意付出,愿意放低姿态去适应去承受。我比喜欢自己更喜欢他们,我想让他们受点儿苦,可我又舍不得,我害怕他们在温室中长不大,可我又不忍心让他们遭风吹雨淋。我看着他们笑得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灿烂,内心就充满喜悦。我知道眼前如此眷恋我依赖我的这两个小人儿他们终将离开我独自去旅行。在那之前,我希望我也努力把阅读镶嵌进他们单纯烂漫的世界,我希望他们生存在物质世界的同时能拥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比他们将来赚多少钱都重要,因为唯有这些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谁也偷不走,谁也抢不了,使得他们拥有哪怕是在沧海桑田也会幸福生活的能力。
阅读,使我常常会有瀑布一般的情感宣泄;阅读,促使我领略到写作的乐趣,也使我敞开心扉去拥抱大千世界,去参与芸芸众生,去接受美丑善恶,去静观一切沉浮。阅读,让我不再局限于自己立足的那一小方天地,而是放眼未知,比如认识那个相比之下让我显得渺小到不及一粒尘埃的叫做宇宙的力量!
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而阅读,是可以让爱永恒,让理智持续存在的途径。正如米奇.阿尔博姆写的剧本,“我们必须相爱,否则死亡!”同样,我们必须阅读,否则就像折断翅膀的小鸟,永远找不着回家的路。
阅读,让我明白了“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读存在主义哲学,我知道了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谁。读国内心理学家的著作,我懂得了我也是几亿人中的其中一个巨婴,我剖析自己,我写忏悔录,我记育儿经,我学习为人处事,我选择另辟蹊径,我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与优点兼曝晒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后我对自己说,我死的时候也要把器官捐献给国家,我要命儿女将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我死后也要像阿瑟·克拉克那样,遗嘱后人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这样一句墓志铭:“安娜在这里长眠。她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我读懂了,每一个自我生命的能量体如此复杂,但不可能由其他任何人完成,只能由我自己。
阅读,让我的心胸开阔,不至于狭隘到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百般挑剔,我接纳了最好的和最坏的自己,也包容了他人的不完美。我放下了我执,我屏弃了偏见,我开始理解自我以外的父母和伴侣及其家人,我可能在童年少年时期没有得到最好的养育,但是我谅解了父母,他们有他们无奈的成长背景和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已尽己所能为他们唯一的孩子——我创造虽不是最好的却是努力变得更好的环境,他们用爱成全了今天的我。我并没有如他们所愿做他们的儿子,我没有光耀门楣,但是他们依然爱我,挺我,成为尽心尽责的我儿女的外祖父外祖母,成为我最坚强的后盾。他们也从未停止过成长,尤其是父亲,过了知天命之年,选择挑灯夜读,孜孜不倦地学艺,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他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他说,你虽为独生子女,余生,我们绝不拖累你。我曾声泪俱下哭诉命运的捉弄,让我如此颓唐,让我不思进取,让我这样浑浑噩噩,让我总在后悔过去却不奋斗将来,让我没有目标、毫无意义地活着。是阅读,成为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是阅读,拯救了不懂感恩的那个魔性的黑暗地带狰狞的我。我开始人性化地看待自己的生存方式,我通过阅读,主动选择如何过好我的每一个当下。我也才学会认可自己,拥抱自己,告诉自己“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我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阅读使我疗愈自己,很多被发现是“他”或“他们”才有的异端人性,在我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我身上也有,我习得了“投射效应”的定义。阅读,让我碰触到我的内在小孩,我的内在小孩是孩提时的我在我内心中的留影。我拥抱她,悦纳她,也于是悦纳了身边的重要他人。我终于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平和地处理我生活中各种的琐碎。从前我不敢忤逆父亲,觉得那是不孝,现在我敢心平气和而非气急败坏地跟他理论。我终于也理解了父母亲有他们无奈却无法摆脱的成长背景,他们之所以是今天这样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而不是我理想中的“完美父母”,一切都如此合理,我终于学会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我看到了我的爱人,我看到了我的父母,我看到了我的孩子,皆因为我看到了我自己,我与自己的感受得到了充分的链接,所以我能给我的家人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的,给他们的感受以确认。
阅读,使我顿悟何为无条件的快乐,并使我学会无条件地快乐。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写道: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舒服还是痛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着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阅读,让我懂得了何为真爱,如何去爱自己爱孩子爱家人。真爱,应以对方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尊重对方自主的探索,但又在他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尤其是孩子,在他们不同阶段要给予他们不同方式的爱,0~1.5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岁期间,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并将之视为爱。以他们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他们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我爱他们,所以我要对他们说:孩子,从现在开始,请享受生命,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名牌大学开始,不必非得等得到光耀门楣的体面工作开始,不必非得等赚到钵满盆满的钱开始。无论你们怎样,我都无条件地爱你。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直流浪在外、漂泊半生、居无定所的我们回家的路,是我们找寻自我,并最终得以实现自由高贵灵魂的路。你若爱自己,就去拥抱有“阅读”参与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