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手机铃声响起,女儿回学校前给妈妈设定的铃声,是那首旋律比较高亢的《月亮之上》,妈妈说她耳朵遗传了外公,开始有点背了。来电显示是女儿的呢称:糖二。这个昵称的来由有段插曲:就是妈妈的性格有点像孩子,经常会由着性子,给女儿起很多昵称,反正脑海里当时想到的爱称统统都给我女儿。像什么:乖乖啊,宝贝啊,亲爱的啊……不一而足。于是女儿就调侃妈妈,说她有点“二”。这下可好,女儿的昵称从此变成了“糖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就是甜得无法形容的地步了。
“喂,乖乖”妈妈明显兴奋的声调向上扬起。电话那头却长时间沉默了,妈妈由兴奋的声音变成了焦急探寻的声调“怎么啦?喂,喂。”良久之后,电话那头才温吞地传来女儿不甚明晰的呜咽声,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妈妈直性急躁的脾气终于按捺不住,暴露无遗,对着电话就一通数落起来:“到底怎么啦?有什么事就直说,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嗯嗯唧唧的了。”女儿原想通过情绪的低沉博得妈妈的温文软语,没想到妈妈却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火也“抻”的一下从心底直往头顶上冒出来了。声音同时也抬高了八度,冷冷地冲电话那头的妈妈嚷开了:“这次研究生考试我不想参加了!”。“为什么?”毫无思想准备的妈妈没有经过大脑思考,条件反射地顺口就丢出了这个疑问句。“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考了。”女儿更加简洁利索,不带任何表情地回答了这句话。妈妈这才反应过来,可能是自己之前的态度太生硬,把女儿想说的话都堵在了心里,刚回转过来想改换一下态度,脸上硬挤出一丝笑容,想继续探问一下理由和原因,电话里却传出了“嘟嘟嘟”的茫音。女儿挂断了电话,妈妈脸上强装的笑容还未来得及收回,又急速地凝结成了满脸的霜花。
妈妈犹记得之前女儿就考不考研这个问题,母女俩进行过一次正式的讨论。以妈妈对女儿个性的了解,她对于理论研究,反复实验这种相对枯燥乏味的研究生生活恐怕不能适应,建议她就不要考研了。本科毕业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做做,然后恋爱结婚。这样的想法在接受传统教育的七零后妈妈的逻辑思维是没有错的。可到了九零后女儿这里,就行不通了。自我意识的高涨和对就业压力的感性认知,让女儿反感妈妈的建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有你这样的家长。现如今满大街都是本科生,你想在就业大军中异军突起,没有两把刷子的话,怎么可能胜出?一般性大公司的招聘门槛都要求的是研究生了。
女儿有上进心当然是好事情,妈妈算是新女性吧,思想观念虽然传统,可也没有迂腐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作为过来人,妈妈已意会了女儿的想法。女儿有思想是件好事情,这可能也是妈妈从小就放手让女儿凡事自己拿主张的这种教育方式起到的作用。妈妈从小被父母宠溺,凡事包办,成熟得晚,与社会脱节。为此吃了大苦,所以到了教育女儿的时候,就采取了放养的方式,总是以女儿的个人意志为重点。为了不留遗憾,妈妈也就同意了女儿的想法,报考研究生。
报考研究生又须得面临两种选择,报考本专业研究生,还是跨专业报考。这前一种,女儿高考填大学志愿时,舅父建议她填报师范大学,而女儿最终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属于理工科。虽热门,然对女孩子却又是一个挑战。人生的普遍规律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你哪怕倾注加倍的功力,都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正所谓事倍功半。然这条道路和后一条比起来,显然也保险得多。妈妈是过来人,认为走后一条路虽冒险,却是女儿所喜欢的。这一次,女儿又否决了妈妈。明知不可能的事,绝不要去尝试。人呀,站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前,宁愿走一条相对熟悉的路,也不愿意冒险去走另一条充满危险布满荆棘的路。等到沿着熟悉的道路走到头的时候,才发现此路不通,于是又只得调转方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然而不撞南墙心不死,吃一堑长一智,似乎又不得不如此。
女儿听信了不知哪得来的蛊惑,只为一张文凭而奋斗,执意走了岔路中的第一条。眼看还有十多天就开考了,却又节外生了枝。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该如何去和女儿沟通呢?
倔强的女儿会听进妈妈的劝告吗?
窗外的寒风吹得一阵比一阵猛烈,妈妈的心也和着风的节奏,忐忑地摇摆着。在外人看来,女儿像一朵娇艳的玫瑰,是妈妈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这玫瑰周身的刺却将妈妈刺得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