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三就是三三
最近,有颗尖顶的蓝色香菇刷爆朋友圈,名曰“蓝瘦香菇”。
爆红的原因或是因为南宁小伙极具特色的表现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这样的心态引发了社会焦躁群体的共鸣:在到处充满苟且的社会生活中,工资赶不上房价,蓝瘦香菇;买不起房就娶不起媳妇,蓝瘦香菇;孩子不听话,家庭纷争不断,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的理由总是那么多,开心的瞬间却总是那么转瞬即逝。
高晓松的一句话仿佛给快被苟且压垮的人们指了一条康庄大道:生活中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于是乎,有的人开始背起背包,用步伐丈量生命的高度,在洱海旁在珠峰顶寻求心底的诗和远方;有的人奋力冲出格子间,逃离喋喋不休的boss和烦人的打卡机制,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放飞自我打造诗和远方;当然,还有一些人,迫于苟且,待在原处幻想着诗和远方。
但结果呢?这些人都成功地寻找到诗和远方了吗?
也许有些大咖完成了,比如说高晓松,他可以自豪地说我不要房子,我有诗和远方。然而我们平凡大众呢?
背包客们或许有几人写了几本书,通过消费大众难圆的“诗和远方”之梦赚得一些稿酬和版税,但数量毕竟少之又少,又有几人能同当红畅销书作家大冰般赚到盆钵盈满,在追逐“诗和远方”的路上还不饿了肚皮?
号称“自由职业者”的人儿们又真的过上了随意安排自己时间,睡懒觉到自然醒,不用被企业剥夺,收入更高的日子了吗?大部分人不是被懒散的自己打败,就是因为门可罗雀而挣扎在生存线边缘吧?
当然了,还有在空虚中茫然,在茫然中更加空虚的大部分人。只能看着“诗和远方”的书,独自YY,让幻想陪伴自己每一天。
在之前的一次线下交流中,我结实了Iris,一个在以繁重工作著称的华为公司,依然用各种假期周游世界,寻找人生精彩的开朗女纸。很多人觉着她过着精彩无比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简直就是dream life的写照。但可知她的自由是建立在苟且之上的。
为了“诗与远方”,她打磨着自己与苟且作战的能力:土耳其语专业、在旅游论坛上开坑写攻略、善于在旅游中挖掘商机,这都是她斜杠的资本。所以,有一天,她可以在疲惫的时候,放空自己,离开格子间,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做起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但当她觉得自由职业后续发力不足时,又能从容地开始下一段格子间生活。
她的“诗与远方”源自“苟且”,“苟且”给予她的能力,让她能够在“苟且”与“诗与远方”之间自由切换。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不是吗?
谁都想寻找自由,寻找生命中的诗歌和田野,但生活的自由是建立在职业的自由之上的。职业的自由则来源于能力的自由,这份自由,只有“苟且”能够给你。
9月底以来,在我家花生仁的鼓励下,开始坚持每日写文,到现在已经写了27篇,6万多字。
同事问我,觉得你每天日子好精彩,为什么我觉得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呢?
日子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我的日子也一样平淡无奇,每天在家和单位之间奔波,处理着办公室的各种琐碎事宜。但是这从来不是没有写作内容的理由。
有的人说,出去走走,就知道要写什么了。
这点我同意,吃过晚饭出门散步的时候,看着外头不同的人群,总会有不同的感慨,时不时的也会有新的写作灵感。
然而,更多的时候不是这样。
更多的时候,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工作,来源于思考,来源于“苟且”。
也许有人知道丁丁张,一个畅销书作家,现任青春光线总裁,已出版《人生需要揭穿》、《世界与你无关》,全新长篇小说作品《永无止尽的约会》。
他的写作和工作仿佛是两条平行线,也许互相吸引,但从未干涉。
平日里,他是光线传媒青春光线总裁张航,在格子间战斗,在会议室内头脑风暴。
下班之后,他是畅销书作家丁丁张,在家中安静的房间里同自己死磕,与文字搏斗,与思绪为伍。
在谈及自己写作内容的来源时,他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不怎么信灵感,我依赖的是持之以恒的思考,在思考中和故事角力,直到可以完成。
不能写的状态也有,有时候想逃离这个城市,但最终还是坐在书桌前。
所以在新书的序里,我说:我相信所有的神来之笔,都来自长久的伏案工作。”
是的,没有“苟且”给予的积累,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哪来的那么多灵感呢?
或许有人是天生的写作英才,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文思泉涌,但那绝不会是你。
自由职业如此,写作如此,生活中很多其他领域又何尝不是基于“苟且”,才有了“诗与远方”呢?
没有“苟且”的积淀,何来“诗与远方”?
不要再一味埋怨眼前的“苟且”,学会在“苟且”中让自己成长,积累自己的能力、人脉、财力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在蓝瘦香菇的时候呆呆地望着窗外,幻想“诗与远方”,让自己在空虚中更加空虚。
-END-
如果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我或者轻轻地点个❤,这将是给予我最大的鼓励。
欢迎留言,欢迎探讨,欢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此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