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段子说,能够驱使一个成年人每周一到周五的清晨,全然不顾外面恶劣的环境,或寒风凛冽,或狂风暴雨,准时离开家门到达公司的,或许只有贫穷了。工作是为了钱,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这是大实话。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工作只为了钱的想法让我们焦虑,疲于奔命,不得安稳,永远只有被动招架,而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在没有到达财富自由之前,我们都要为了生活必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回顾一下李笑来的财富自由的定义:
一个人不再为了生活必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学习完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后,自然而然地为自己制定一条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方法。
1 从工作中提升自我的能力,提高时薪。
2 将自己的一份时间卖出多份。于是你要学会写作,演讲,或者编程,用时间去打造出能够满足刚需的产品卖出多份。
3 购买别人的时间,然后卖出去。做老板;花钱购买他人的时间提升自己,打造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这是出卖自己时间的三种商业模式,当你出卖的时间获取足够多的金钱,当你的金钱已经远远满足了生活必需,于是你就到达了财富自由。
虽然已经到达了财富自由,李笑来继续乐此不疲地去出卖自己的时间,而且同一份时间出卖的份数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贵。那些到达了财富自由的人,往往都更加自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当他们拥有了时间上的支配权后,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到处旅行,花天酒地,“为所欲为”。或许他们有一段时间去放纵了,但是最终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于是为了创造人生的价值而去工作,这个时候的自己竟然比之前为了生活必需而出卖时间的自己更加卖力。
我们不难推测,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为了生活必需而工作,被物质、金钱所摆布,我们称之为A;一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去工作,对工作有主动积极的态度,我们称之为B。
于是,奇怪的现象就出来了。对于一份同样强度,同样薪酬的工作,A会尽量去平衡这样的公式:
付出的劳动 = 薪酬。
当薪酬不变(薪酬往往是比较稳定的),工作的强度增大了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抱怨,消极应对。这个时候工作的效率,质量都会下降。聪明的管理者这个时候,会尝试去平衡公式:
付出的劳动 = 薪酬 + 奖励。
平衡得好,效果就很明显。而事实上,奖励是很难及时,恰当地去平衡这个公式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B,B面对同样的工作,但是自己心里平衡的公式是这样的:
付出的劳动 = 创造的价值(获得的成就感) + 个人的成长 + 薪酬 + 奖励
对于B来说,薪酬所占据的比重是很低的。这个公式的平衡大部分依赖于这份工作是否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是否能够创造价值,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两个因素是比较主观的。一个优秀的人都善于给自己做的事情赋予重大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个重大的价值,赋予更多的劳动力也就变得更加正常了。
写到这里,得出的结论是,
-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认知和思考模式;
- 不仅为了薪酬,更要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成长而工作。
罗伯特清崎的《穷爸爸,富爸爸》曾经说过,富人不会为了钱而工作,他们会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和创建自己的事业上。
另外,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巴里斯瓦茨在《你为什么而工作》的书中指出的是,为了钱而工作这种想法不是我们发明出来的,而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发明的。巴里斯瓦茨认为,在工作中寻找挑战、意义、成就感和满足感才是人类的天性。
现在的几乎所有企业都按照亚当斯密的设想去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用唯一的薪酬去考量员工的工作。在亚当斯密发明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的社会规范就开始慢慢地迎合了这种想法,在潜移默化,自证预言下,我们慢慢地接受了这种为了钱而工作的观念。
这是一个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思想禁锢,现在看来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打破。那些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当然能够打破这个禁锢,于是他们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于是,工作的制高点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总结一下
为了薪酬而工作,是一种禁锢我们从工作中获得精神满足感的思想,我们必须打破。或许我们现在必须为了生活必需,为了物质满足而工作,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可以活在未来的人,你相信未来的你是可以到达财富自由的,于是终有一天,你的工作意义不取决于获取多少薪酬,而在于获得了多大的精神满足感。
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作为结尾。
当你提前按照未来的标准去行动、选择、思考,久而久之,你就真的活在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