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贾宁老师的《财务思维课》,利润关乎企业的未来,利润不能解决企业当下的生存问题,现金流量表却关注着生存问题。
研究上个世纪90年代,发现每4家破产的企业,有3家是盈利的,只有1家是亏损的,所以,盈利的公司也会破产。还发现一家公司的CEO想着企业发展的问题,而CFO却担心着企业的生死问题。
事实上财务学界最重大实证研究,就是关于如何应用财务数据预测企业未来破产概率的。1968年会计学术界William Beaver教授发表的论文《用财务比率预测失败》,发现现金持有水平是所有企业财务特征中,预测破产风险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企业破产,不是因为没有利润,而是因为没有现金了。
现金与利润的关系
美国第一条横跨大陆铁路工程项目,体现了现代财务所有的智慧。
铁路公司刚开始经营的时候,客户都是货到就付款,合作多了,有客户就要求延期支付运费。
举例,上个月有客户运了一大批货,运费是2万元,货已经拉了,但是运费还没给铁路公司。假设运输成本是5000元,那么这时候铁路公司的账面利润会增加1.5万元,但是现金呢?铁路公司还没收到一分钱,因此没有任何增加。但利润中包括了一部分没有真正拿到手的现金。
再假设这时铁路公司有1万元的银行贷款到期了,那就要面临破产了,因为这笔运输目前只增加了利润,但没带来现金,没有听过哪家公司拿利润还贷款吧?
利润和现金之间的这种错位关系是会计惹的祸。因为会计准则规定,只要合同签了、服务已经提供了,就可以记录这次服务的收入和利润。但是现金呢,得等到对方真正打款的时候,才能记录。
会计准则之所以这么规定,是为了满足收入和成本之间的配比(matching)原则。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财务思维。
既然铁路公司已经完成了运输服务,相关的成本已经产生,会计上就应该相应配比这次运输的收入和利润,即使这时候钱还没有收到。
会计为什么要强调配比原则呢?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使用配比原则,而是等到实际收到现金再记录利润,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到实际收到现金再记录利润,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做不能准确反映铁路公司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情况。假设客户要半年之后才会把钱打给公司,那么在这半年里,账上看不到这笔业务,看起来这段时间什么都没干。没有业绩,就拿不到奖金,也会觉得不公平。
铁路公司基本是欧洲人投资的,也不喜欢这种方式,假如公司引进新投资人,也跟着享受这份收益,相信老投资人肯定不乐意,这趟运输跟新投资人没有关系,凭什么能分收益?
所以,会计制度为了强调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果之间相匹配,用财务术语说,叫“权责发生制”,就遵循了“配比”原则。
当然,配比原则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了利润和现金之间的错位。
现金越多越好吗?
既然现金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那么是越多越好吗?不一定。
财务上用来衡量现金持有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叫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现金+短期投资]/流动负债
现金就是平时认知里的现金;短期投资就是短期内赎回的投资,比如你放进银行去买理财产品的钱;流动负债是那些一年之内企业要支付的钱,包括尚未付给供货商的钱、尚未支付的员工工资、短期债务等等。
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比率平均是20%。全球上市公司中,谁现金最多呢?苹果公司。苹果现金多,也遭到很多批评。
有投资人就曾公开批过苹果CEO库克:“拥有两千多亿美元的现金而不去使用它,就是一种犯罪行为。”财务学者们认为,企业持有现金过多,其实在向外部传递三个危险信号。
第一,说明公司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导致有钱没处花,只能放在银行赚取利息。
第二,说明企业融资困难或者成本高。
第三,过多的现金容易导致企业乱花钱。
所以,企业的现金并不是越多越好。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比率平均是20%,公司有100块钱债务,手里只有20块现金,那另外80块怎么还呢?
别忘了,公司持有现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足够的钱偿还短期债务。但是短期负债是指那些一年内要偿付的债务,而不是明天马上就要还的钱。公司资产里除了现金,还有存货和应收账款,也就是从客户那里获得的回款,这些也都是很快可以变现用还债的。所以只要所有的这些能快速变现的流动资产总额,高于流动负债,企业就是安全的。
在管理者的眼中,看待现金的方式有两点:第一点,企业靠利润发展,但是靠现金流生存。第二点,企业现金并不是越多越好。现金持有水平是平衡了资金风险和使用效率之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