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妈妈发微信问“你抄的什么经,乱套了全乱套了”(如果你是孩子,会怎么应对呢?)
“你了解这是什么吗?”
“不了解才担心啊”
恩,我们成人的思维~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不是去好奇探索,而是本能选择担心恐惧,进而劝阻。
记得阿建老师分享了他的导师贝曼的故事,他是一个十分博学的教授,但跟他人的对话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批判,没有一丝一毫的知道,他只是好奇。而这好奇足以让对话者内心激荡,让对话者自我觉知到事情的真相。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以全知的上帝的角色来评判,来给予答案,来说服他人。
“你看,让你多穿衣服,不听,感冒了吧”
“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考的这么差”
“我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
面对孩子的种种状况,上面对话多是我们的应对方式。假如我们是孩子,面对这样的话语,会是什么回应呢?
我们的回应能够帮助到孩子吗?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还是为了告诉孩子“不听老人劝,吃亏在眼前呢?”
最近的培训,我们固有的流程是第一节课,希望通过师生的互相介绍来了解彼此的情况,毕竟远程还是有距离感。有一位绘本老师介绍了自己后,直接进入故事环节。我告诉他最好让孩子介绍下他们自己。老师分享了他希望每节课通过互动,深入了解孩子。有的孩子,可能第一节课比较羞涩……(还好,这位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多数老师在被告诉后,就直接按照我们的流程走了。把告诉换成好奇,去探索他人的想法,说不定会碰撞出有价值的思考)
这半年的培训中,我有意识地在练习~好奇,好奇志愿者怎么会参与远程支教,好奇志愿者对教育的理解……好奇的过程就是在了解一个人的阅历,一个人的生命故事,这样可以结合志愿者的阅历去设计适合她的课程。
带着好奇去探索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