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直有一些关于下雪与农作物有关系的谚语。例如“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腊雪盖地,年岁加倍”、“雪多见丰年”等等。
而“瑞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比较广农谚。出自: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也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心理安慰,迷信的说法。其实不然,它是有科学道理的。
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不传热的,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地里热量也不易散发,从而保护越冬作物质不会冻坏。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越冬虫卵大部发就会被冻死。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使明年的害虫相对减少。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不过冬雪也是分地域性的,对于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害无利。因为小麦是冬雪中收益较大的作物,而种植普遍在北方,所以南方下冬雪恰恰相反是一场灾难了。
古人们对雪也是情有独钟,一些经典的古词诗至今还是朗朗上口。
《咏雪》
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赏析】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极有韵致,不论是写雪的动态美“如雾转”,还是写雪的静态美“似花积”,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北风行》
唐·李白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描写深夜的雪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白雪歌》
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
陆游
佩玉姗姗霭众真,竟烦一雪慰疲民。
未看舞鹤随风盖,先喜飘花集拜茵。
耕垅土膏千耦出,市楼酒贱万家春。
使君老去悲才尽,诗句难追节物新。
【赏析】四句以诗人赏雪、农家出耕、市楼酒贱多方位地写出瑞雪喜庆,诗笔清洒。
注:本文内容来自《学习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