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基于我近期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实践,以及学习美国启发潜能教育的收获。
课程建设好比开课程超市,提供面向不同需要的解决方案,让孩子们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上好常规课更像努力打造质量可靠的工具,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使用工具并尝试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2017年11月,是我当老师以来对如何上好一节常规课思考最多的一段日子,每一节课我都花了不少心思去想、去设计,有的课效果不错,有的课上完很恼火,因为设计不合理,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下面的三个一定和十二个关键点既是我对这个月课堂教学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今后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
三个一定:一定要让这节课呈现出脑力劳动的梯度;一定要让孩子们在下课时感觉自己又聪明了一些;一定要让这节课可以被其他老师复制、迁移。
十二个关键点:
一、刚一上课就明确告诉孩子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思想性的内容要排在知识内容之前,并为整节课奠定基调。
三、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基于任务的的脑力劳动。
四、脑力劳动的生成物要有三个梯度,A:所有孩子,B:大部分孩子,C:部分孩子。
五、老师的工作是搭台阶,让孩子努力往上爬,而不是搭滑梯,刻意化难为简。
六、孩子要有独立完成任务的时间,以便老师观察每个孩子的思维进程。
七、要有迅速了解全班完成任务进度的办法。
八、不让任何孩子在低于自己能力的水平上劳动,不允许出现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已胜任A任务的孩子要争取B,B争取C,C以上争取精彩、创新与美。
九、需要牢记的内容尽量在真实应用中巩固,真实应用要为脑力劳动的生成物服务。
十、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孩子的学习形式要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好比呼吸新鲜空气。
十一、板书必须工整、条理清晰,配合脑力劳动的梯度,实时提示孩子们这节课的进程。
十二、家庭作业中的重头戏是以灵活的形式再现甚至超越本节课脑力劳动的成果。
这个月我上了十二节有老师听课的示范课,但我不是为了示范课才对常规课加以设计,正相反,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向更多的老师展示如何把常规课上好,让更多的孩子在每节课上度过的生命中不可逆的四十五分钟有质量、有意义,而且下课时并不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