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忠是孝?起兵疑云
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起兵反抗曹操是为了报仇,而且是因为父亲马腾忠于汉室,参与了反对曹操的的密谋,所以才被曹操骗进京城然后加以杀害的。以这种理由起兵,马超不仅是忠,而且还是孝。但是,事情并非如此。《三国志》上记载得很清楚,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打算出兵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并派大将夏侯渊率军出河东,到关中一带和钟繇会合。当时有人劝曹操说,您这样明着打汉中,却又派军去关中,很容易引起割据关陇一带的马超和韩遂的猜疑,千万要谨慎啊!
但是曹操很可能早就计划要乘机剪除这些西部的割据势力了,故意装作听不进去。结果果然激起了以马超、韩遂等为首的关中十部诸侯的反叛,曹操就亲率大军,经过大半年的战斗一举平定了这些割据势力。而马超起兵的时候,他的父亲马腾、弟弟马休以及全家二百口早已经在三年前就迁居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了(当然其实也是人质),而马超却是不理其父而作反,最终兵败,马腾被曹操灭门。对于这段历史,《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讲述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不同,但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三国演义》中曹操诱杀马腾在先,马超起兵报仇是忠孝之举;而《三国志》则说马超是为了自己,置父亲和全家性命于不顾,悍然举兵反叛,似乎是不忠不孝不义不智。不过,考究当时局势,马超似乎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三国时期,西凉地区一向十分混乱,军阀割据,其中以马腾和韩遂两股势力相对强大,韩马二人也是时战时和。马腾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以及看到关东地区渐呈统一迹象,开始不想再打下去,想要归顺朝廷。因此曹操以天子的名义派他去对付郭援,他就去了,并且非常卖力。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南下,便征召马腾进来,封了一个九卿(卫尉)的中央官职给他。当时马腾和韩遂不太处得来,就决定干脆进京养老。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割据地方的军阀,马腾肯定也要给自己留点后路。对他来说地盘和军队,其实就是他在曹操领地里面安全的保证,只要有这些军队,曹操就不会轻易对他下手。所以他虽然带去所有家属,但却留下马超和马岱统兵留在原地。
不过马腾千算万算,却算不过老奸巨猾的曹操。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曹操号称要进攻张鲁,却又派夏侯渊带大军出河东去关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事情不由得不让人产生怀疑。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就是钟会在铲除掉邓艾,独自统领魏国大军之后,听说司马昭已经率大军亲自到了长安,顿时大惊失色:“如果说要对付邓艾,司马公知道我一个人就能办到了,却还率军亲自前来,这如果不是要来对付我,那他来又为什么呢?”同样,在这些关中军阀中难免不产生这种疑虑:如果说要对付张鲁,以您曹操的实力,别说您亲自去,就是一员大将都能打得他们丢盔弃甲,现在可好,您说是自己亲征张鲁,可又派了大将夏侯渊前来,如果不是企图对付我们,那么又干嘛闹这么大的动静呢?这恐怕不能不说是曹操的一个计谋。
另一方面,马超一向有统率西凉兵的经验,在当地很有威望,马腾一走,他并不需要时间来安抚或者准备些什么,如果他真是不顾其父,存心要与曹操争天下,那么趁曹操南下时就是最好的机会,何必还要等到三年后?而且这时曹操南征失败,水军损失殆尽,已经没有大规模南下的可能,从战略上来看,他不能南下,那么自然就要优先考虑平定北部尚未纳入其统治的地区。当时夏侯渊与钟繇会师,耀武关中,已经占据形胜之地,马超起兵是十分被动的。由此可见,马超起兵更多是出于被迫,他害怕曹操来对付自己。至于父亲在彼,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既然认定曹操是要对付自己,那么他降与不降,都是一个结局。起兵获胜,尚有谈判讲价的资本,父亲兄弟或许尚存一线生机,如果弃甲则铁定全家被抄。而且,让武力绝伦的马超战也不战就投降,他实在也是不甘心的。
当然,马超没有顾及全家安危(实际上他也确实无法顾及),有失孝道。但他出于被迫,且当时这样的人还真多,比如刘邦就不顾其父被烹,照样和项羽作战。因此不能因此事苛责马超。至于对抗朝廷,以当时来说,曹操篡汉之心,昭然天下,马超起兵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