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每个人都该看看的心理学神剧《美丽心灵》,我已经刷了第三遍了。
数学和天才这两个词语,似乎是永远密不可分。第一次观看就是高中数学老师上课时放给我们看的,当时注意力不集中,只记得是一个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据说一半以上的人看这部剧都是数学老师或者心理学老师推荐的。
第二次看是大学的某一天,那时候是《美丽心灵》的主人公原型诺贝尔奖获得者纳什过世,满世界的报道,触发我再次去看了一遍,把电影剧情捋了清楚,也从各方面知道了纳什这个数学家到底有多伟大。
人家都说好书每个年龄段看感受是不一样的,以前对这句话表示认可,但尚不能体会其中真谛。而今天三刷《美丽心灵》,算是又刷出了新认知,又能够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很多细节,情节,甚至故事叙述等等。
以下大规模剧透。不过对于经典电影来说,知道了剧情再去看都是可以的。
这种传记类的电影,如果导演一开始就让我们知道纳什得了分裂症,幻想出了室友,特工以及室友的侄女,那么可能我们的观影体验就不是那么强,故事的张力也不那么大了。
所以导演采用一种很常规的叙述,一开始一切好像就是在发生着,当然这条主线也是很有趣的,但到快接近三分之一的时候,开始出现疑惑,开始让我们产生一些看不懂的感觉。这时候才解开迷题,原来纳什得了分裂症。大学室友是想象出来的,特工和国家顶级破解密码任务也是幻想出来的。
电影的第一幕到此算是交代清楚,导演耍了个小心机,让我们吃了个十斤。
这时进度条才过了三分之一,谜底都解开了,不由得担心接下来的三分之二该演什么。
所以我认为对接下来的安排更加困难,因为已经没有特别强大的情节驱动了,这时候导演说故事的功底就体现出来了,什么叫高明。
第二幕大概可以归类为纳什在家治疗的落魄和与妻子的摩擦。第二幕算是尤其的感动人,特别是当纳什偷偷的不吃药,幻觉又复发,差点把孩子溺死在浴缸里以及不小心伤害到妻子的情况下。
心理医生建议纳什回到医院接受治疗,而纳什却找到了一个方法去摆脱幻觉,就是不理想象出来的那三个人。但是没有时间给他证明他能做到,他自己也知道到底会不会伤害到妻子,也叫妻子离开。而妻子却毅然选择留下,告诉他,有时候解决问题不一定在脑,而在心。
第三幕是纳什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去普林斯顿适应有其他人的生活,当然,过程不是很顺利,又因为与幻想人物在校园里争吵,出了丑,丢了人。甚至还有学生故意在背后取笑他。
就这样一过就是三十年。
直到他年轻时候提出了博弈论在社会大放光彩,不经引发金融界的改革,甚至政治,高端科技都受此影响。然后获得诺贝尔奖,颁奖致词,结束。
当然,结束时纳什看了一眼身边,想象的三个人还在。
初次看这部电影,以为“美丽心灵”四个字指的是纳什,凭着坚韧的自我战胜精神分裂症,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生动力。
再看之下,才明白“美丽心灵”更可能指的是从纳什生病到故去这几十年间,他身边各种各样给过他帮助的人。
有大学时争锋相对的竞争对手,后来特许生病的他在普林斯顿校园活动,在他出丑时帮助他。
工作时的同事,在他养病期间给予他鼓励。
他的心理医生,对他的关心以及专业的治疗。在虽然不认同他想自我控制而不通过药物治病的情况下,也没有过多的为难他,而是充分尊重他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当他变成个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病人,而不再是优秀的教授时,没有放弃他。
当家里因缺乏收入大房子换成小公寓的时候主动去打更多的工来维持生活。
当他发疯差点伤害到孩子和自己时仍然对他不离不弃。
虽然自己也崩溃过,但始终坚持着。
我想,正是因为存在于这些真实世界的美丽心灵,才帮助纳什活了下去,并且活出生命的意义。
而如果我们更深一步探究的话,其实会发现纳什想象出三个人的时刻,正是他早期自我不够强大,却从外界无法汲取营养的时刻。所以这三个本来是来帮助他最后却变成他的噩梦的人,到底算怎么样的心灵呢?
所以不管依靠内心还是依靠外界,想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都是不容易的,如此天才也花了一辈子去努力平衡内心,普通人没有分裂症,但也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