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班通勤的时间里,你没准会拿出手机看看新闻,打打游戏;在食堂排队的时候,你或许会刷刷朋友圈和短视频;在家里吃完晚饭,还没有想好下一步干啥,只好拿本书出来翻翻打发一下时间……
如果提到生活中的“碎片化阅读”,我们或许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上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行为。
在《洋葱阅读法》的第二章里,作者对碎片化阅读的含义进行了提升。他的理解是:在有针对性地学习某项知识的过程里,对接收的一个个碎片化的概念进行梳理的行为。
行为明明是阅读,碎片的明明是时间,为什么被他理解成碎片的概念?
为了解释这个“概念”,他举了一个例子:很多人想掌握一门知识就盲目地报很多课,买很多书,学习起来非常辛苦,很少有人会认真坚持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直在让自己的输入端越来越多,却忘记了及时消化输入的内容,所以才会越来越累,不得不放弃。只有把这些内容真正消化掉,变成输出,才能为自己所用。
我们进行阅读也是一样。要始终记得,我们在阅读中强调的是先有目的,带着目的阅读的原则,就要求我们不盲目地接收内容,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所学领域的内容上,而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一个个的概念。一个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读物,它一定是有一个概念的,而碎片化阅读的实质,就是将这些概念梳理出来,消化掉,再内化的过程。
一个人厉不厉害,肚子里有没有货,就是要看他:①是不是有足够多清晰的概念;②这些概念之间是不是有关联;③他对于验证或实现这些概念有没有系统的方法论;④他验证这些概念有没有成功的经验。
同时,如果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不施加方法,就会跟上述盲目报班的例子一样,读的越多,收获却不曾增加。
要有效并且系统地完成碎片化阅读,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好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我们可以用它创立一个希望关注领域的信息收集箱,通过网络把有关这个领域,在我们日常看到的公众号文章、头条文章、知乎日报文章等都收集进来,等需要整理概念的时候再“零存整取”,通过再编辑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通过印象笔记完成了相关素材的收集后,我们要完成提炼——链接——融合的链条。
提炼:把一篇篇原文进行拆解,找出我们觉得有价值,符合我们需求的部分,用自己的话再重新说一遍,形成自己对它的概念。
链接:一定要把概念和自己的经验相关联,再被我们所用。
融合:当有了足够多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有交集的概念进行融合,形成泛知识体系。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碎片化阅读的流程即为:通过网络或书籍海量地收集内容——收纳到印象笔记收集箱——拆解每一篇文章——提炼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与自己的经验理念相结合地再加工——再分享或运用出去——相关联的概念间可以彼此融合形成体系
最后引用本章开头的其他几位老师们关于学习的“概念”:读书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读过书有没有重新认识世界,有没有运用到生活里(输出)——《好好学习》
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某个事物,你就不会真正了解。它背后的含义是:如何将它与我们了解的其他事物相关联,才是真正了解的方法。——朱光潜
下一章我将给大家带来第三章——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