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一书的副标题道出了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的原委:
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与生活。
每天,特别是在周末,常常懒散到不想动弹,或直白的说不想做待办清单上的事情,这样也就算了,最可气的是周日晚上就有一种紧迫感和后悔懊恼感,即使这个时候那张恼人的待办清单已经不知道塞在哪个角落里去了。
这个就是我现在的状况,想做的很多很多,但貌似什么都做不成,更别说把它做好了,一个典型的非精要主义者。再加上自己眼睛的问题,少看手机少用电脑越发给自己带来无助感和局限性,压迫着我这个想要遨游知识大海的扁舟,浮浮沉沉,惆怅若失。
可以说这是一本卖概念的书,也可以说这是一本的被包装的书,但这些都不重要,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种精神状态,或者说可以获得一种力量和方法。虽然这本书与要事第一,断舍离等有异曲同工,但是我还是在这本书里面学到了一点点,我以前可能已经知道但还未曾做到以后即使忘记也要让它扎根发芽的思维模式,同时提供了这个思维模式转化为系统化程序的十五个要素。
1、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有三个,分别是【选择】【甄别】和【取舍】
以前知道时间管理不是要我们管理时间,而是管理我们自己,后来知道时间管理面临本质是稀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带宽负担,使自己富足,但是现在这些都是表象,结果在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局限性,自以为这些事情对我都重要,我必须做,我能HOLD住,对于精要主义者是选择真正要做的事情,做取舍,追求【更少,但更好】原则,让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情。
2、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一步【探索】
主要是区分出来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这一个起手动作很关键,决定了精要最终的胜败与否。首先我们需要有逃离现状的空间,用于在不重要的大多数事务中探索、思考和识别出来那些真正的少数,有没有一种抽刀断水的感觉,好像可以更彻底一些,直接关闭水闸,然后静静的想想,最后用最最挑剔和明确的标准,只接受前10%的机会,把自己所有的能力、时间、精力、资源等等都聚集到自己的专长领域。
3、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二步【排除】
仅仅只是通过探索确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那些少数还不足够,我们还需要进行裁剪,并且是恶狠狠的毫不留情的踢走它们,并且是彻底的,不要留恋和不舍得,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没有对不重要的事情说NO,就默认你已经对它说了YES。确定自己的精要目标,既要明确具体的,又要能打动自己内心的,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能SMART的又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如果找到了精要目标,后面的事情肯定就好办多了,聚焦也就有了方向,这个就是书中所说的”以一当千“的决定。不要流于形式、模棱两可,重在实质;具有启发鼓舞的作用是制定这个精要目标的2大要点,具体来说就是分别问自己问题,”如果只能在一件事情做到出类拔萃,那将会是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等等。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我是典型的老好人,说出一个不字,都有一种深深内疚的感觉,要摆脱,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说不,就像德鲁克所深信的“因为说不,所以高效”,其实每个人以各种形式在”售卖“一些东西,来换取你的时间,认识到这点并且谨慎的作出决定。但有时候说了YES,又想反悔怎么着?及时止损,不要拖拉和纠结。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定好自己的界线,它可以保护你。
4、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三步【执行】
找到了重要的,也排除无关的,然后要执行,并且形成一种自动自发,自然而然的行为。首先要留有余闲,对应书中“缓冲”的概念,特别是无法预知的事情准备缓冲,注意无法预知并不代表不去考虑,即使再怎么仔细考虑,结果也还是遇到的无法预料的问题,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多预留50%的缓冲量,这个够狠的,不知道审核批复预算的人能不能理解。精要主义者不会贪多求全,往往小小的阶段胜利,也要自我激励自我嘉奖一番。让执行这件事情潜移默化的变为顺手的习惯,通过关联触发器或者某个刺激物来启动。
最后,要成为精要主义者,自律的追求更少,“更少,但更好”,去过一种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本书定义了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并提供了成为精要主义者的具体操作层面的方法。
我们这个时代是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时代,知识信息资源大爆发的时代,总有看不完的信息、听不完的消息和说不完的话题,所以更需要以精要主义武装自己、强化自己,遵循追求更少这个铁律,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我要做一名精要主义者。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极佳的警醒和起始,书上永远都不会说的,自己的事情还是得要靠自己去探索、排除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