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么样把故事讲好?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接受一些大道理,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怎么样使道理能够让孩子们去接受,我想这当中需要教师的智慧。
张文质老师在《教育要回归到人性》这一篇文中这样说“其实在我们的教育里面,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因为故事是让人去慢慢领悟的,而道理是直接让人去接受的,讲故事肯定好于让人生硬的接受。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会从故事里读出一个“我”来。老师只要多讲故事,就能让孩子得到启迪、反思,让孩子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我相信的是温润而缓慢的影响。”
“故事力,也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这些,恰恰都是基于人性的。人的天性里,就是喜欢故事,并能从故事里得到启迪的。”
讲好教育故事取决于讲故事的人。首先必须要明确,故事是对谁讲的,你准备要讲什么呢?你这故事该怎么讲?
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还是因为我会讲故事带来的吧。
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小时候因为父母是双职工,所以我们在两三岁之前是由保姆带大的。每天早上母亲上班前就会把我们送到两百米外的保姆家里,下班的时候再把我们接回家,有时父母亲要上夜班或者单位开会,把我们从保姆家接回家的时间就会延后,小的在保姆家,我们大的如果碰到父母加班或开会的时候,也会到保姆家里去,这时候就是保姆给我们讲故事的最好时光。
保姆叫李英,是个来自惠阳的客家人,镇上的人都叫他“客家婆”,她结过婚,生了一个女儿,在老公去世后她才嫁到我们镇上,因为改嫁,她的女儿不肯认她。再婚后她并没有生育下自己的孩子,于是她对所带的这些小孩子都特别的好。也因为她的经历比较丰富,可能也见多了各式各样的人,所以她肚子里的故事特别多,每一次我们听故事都听的津津有味,根本就不想睡觉。
后来慢慢的我也学会了讲故事,开始我讲的故事来自于我所看过的书,然后没多久,我看书也没多少书可看,我就开始编故事。
如果说开头讲故事,只是为了哄妹妹睡觉,慢慢的就发展成为去“哄”我的同学,“骗”我的朋友,在我的读三四年级的时候讲故事,还成为了我的“挣钱”手段。
之所以说是我的挣钱手段,是因为在我们乡下每年中秋节前一个月左右吧,有个做饼工场。需要准备做月饼的一些材料,当时主要是莲蓉月饼里的馅料莲子,是要去掉那个苦心的,提前一个晚上浸泡后,第2天通过人工要把莲心挤出来。另外就是五仁月饼其中的一仁叫“榄仁”,将晒干的乌榄核砍开后是第1道工序,然后拔出榄仁提前浸泡大约6~8个小时,再通过人工把榄仁外面的硬壳挤掉,这个关键的工序是靠小孩和老人去完成的,挤出一斤白白胖胖的榄仁可得到3分钱,半天大约能挣3毛钱。
小孩子的耐心都是有限的,一般做两个小时还好,越做到后面,手也泡绉皮了,榄仁也因泡的太久碎了,大家就不想干活了。这个时候就是我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我会讲故事给大家提神。边听故事边干活,效率是会提高的。后来我就发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既然大家愿意听故事,我又给你们讲故事了,那你们挤出来的榄仁就应该给我。其实大家都很淳朴,也就最后那半小时左右,他们挤出来的榄仁分一点给我而已,这样我的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会读书也会赚钱吧,这不正好应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后来我当老师了,而且越当还越过瘾,这小时候的故事力,是否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呢?
其实老师要把教育故事讲好,不仅要讲好课本中的故事,还要讲好生活里的故事,更要讲好人际关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