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11月22日,李德立第一次登上庐山。
地点:
庐山
类别:
人物
李德立像,约1902-1907年 图源:布里斯托大学
1886 年 11 月 22 日,22 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初上庐山。
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 年-1939 年)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1886 年 22 岁时来华传教,1895 年,李德立从中国官府得到为期 999 年的租契,开始把庐山山顶气候凉爽的牯牛岭长冲(东谷)开发为外侨避暑地,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资料来源:庐山历史上的今天、维基百科
近代九江,最为人们熟知的外国人的名字是李德立,他对九江的影响超过同时代所有来浔的外国人。李德立不仅改变了九江,在很多方面,他也影响了中国。人们都知道,他通过艰辛努力/斗智斗勇/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可根据评判角度选择以上形容词)获得了牯岭的开发权,但所有人都必须承认,没有李德立,就没有今天的庐山。
都说李德立是位传教士,笔者却以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冒险家,传教士只不过是他冒险生活中的一个身份而已。
李德立毕业于英国皇后学院和剑桥大学彼得学院,前者是英国西南部最好的寄宿学校之一,后者自不必说。
剑桥大学彼得学院 (Peterhouse College) 图源:英国邦利
1886 年,年仅 22 岁的李德立带着妻子卡洛琳来到中国,据说他们仅带着一本世界地图和一本英国传教士编写的《来华指南》。
庐山编写的各类书籍都声称,1886 年 11 月 22 日(也就是本篇的日期),李德立由沙河经大天池上了庐山,经过仔细考察后,他认为庐山长冲谷的地势比较适宜建筑大规模别墅群。于是他开始着手“租借”庐山牯岭长冲谷地区的工作,经过整整 10 年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庐山租界地。
庐山某篇介绍李德立的文章 图源:《南方文物》 2013年3月
以上两段历史甚为可疑,前一段显然是夸张,只带一本书和一张地图又怎么了?且不说随身物品,请问带多少书来华才算是合适的?
后一段更不可信。22 岁的李德立到达中国后直接上庐山,并确定了庞大的开发计划。他的眼光为何如此独到?22 岁且中文都不懂的他立即主持了一个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地产项目,是谁给他投资?他是李德立还是王思聪?
据笔者查询,李德立来到中国的第一站不是九江,他首先到镇江传教。1886 年,长江口岸已开放了 20 多年,但长江上的仅有武汉、九江、镇江三座城市有英租界。镇江开辟得最早,是英美传教士进入中国的主要基地之一。
镇江英租界 图源:搜狐网
在镇江,李德立迅速克服了语言关,据说他在中国没过几年,中文已和母语一样熟练。他很快熟悉了中国,掌握了如何与中国官员、民众打交道。
李德立在镇江的传教工作毫无建树,但他建设了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印刷厂,负责出版宗教杂志、印刷品。
来到中国不久,李德立先以传教之外的另一个社会活动扬名。作为一个英国人,他反对鸦片贸易,其后几十年间,他一直积极参加禁毒活动,坚定地站在中国人一边,故而很受百姓爱戴。有文章称他受到了英国人的排挤,这种说法证据不足。英国人对贩卖鸦片也有两级评价,赚钱商人支持它自不必说,传教士反对也很容易理解。其中新教对鸦片贸易的反对最为坚决,很多传教士都是禁毒活动的支持者、领导者,中英鸦片贸易的终结与英国新教的反对有很大关系。
《禁烟事宜十八誌》 《申报》1907年6月24日
1894 年,也就是李德立来到中国后的第 8 个年头,他开始脱离自己传教士角色。很可能的原因是他在新教教会中很难有上升的空间,当年在中国传教的两大教派是天主教和新教,前者由法国掌控,后者是美国人的势力范围,高级教职人员必须由美国派出。
李德立找到了他冒险生涯的另一个事业:房地产。他决定以一人之力投入全身心开发庐山牯岭。
笔者未能找到明确的史料确定李德立来九江的时间,他本人撰写的《牯岭的故事(Story of Kuling)》中提及,在他准备进行牯岭开发前,他已在九江住了七年。如此算来,他可能在来到中国的第二年到达九江,具体工作不详。
李德立对九江的认识也有个渐进的过程,他决计开发庐山必然有长期的酝酿,绝非冒失的举动。1894 年,他正式开始了牯岭地产开发项目。这段故事,将在 11 月 29 日的《牯岭开辟记》中讲述。
《Story of Kuling》Edward Selby Little,1889年
牯岭开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来了滚滚的财富,李德立从一个被九江当地民众排挤、敌视的洋鬼子变成了“牯岭之王”,在华欧美人也对他赞誉有加。
1899 年,李德立被聘为上海英资卜内门洋行的首任总经理。卜内门(帝国化学工业,ICI)是近代著名的化学工业公司,在那个时代主要销售肥皂、纯碱和肥料等。
接手经营后,中文流利且擅于同中国人打交道的李德立决定剔除中国买办层,直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精力旺盛的他花了大量时间在中国各地奔走,亲自与中国商人打交道。短短数年内,李德立为卜内门洋行建立了一个跨越半个中国的代理网络,发展了近 400 个代理商,使卜内门洋行成为了中国化工市场的霸主。这段经历使得李德立与中国各地区、各阶层都有深入的接触,交友甚多。
卜内门肥料广告 图源:家乡网
1904 年 - 1906 年间,李德立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成为了在华商业巨头、社会名流。
他的声誉的顶点在辛亥革命期间。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奉命督师,起义军节节失利,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袁世凯也有意停战,以换取对自己更有利的结果。英美各国愿意出面调停,但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亦不愿公开介入。于是,八面玲珑的中国通李德立成为了最佳人选,他以商人的身份在上海招待南北谈判双方,从中斡旋。1911 年 12 月 18 日起,南北议和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有英、美、德、法、日、俄等六国驻沪总领事,李德立为外商代表。经过多轮谈判,南北议和的协议达成,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北方代表唐绍仪(左)、李德立和南方代表伍廷芳在李德立上海寓所合影 图源:historic-shangha
李德立成为了最著名的外国商人,他的照片被印制在无数报刊、书籍上,排名仅在袁世凯、孙中山之后。鉴于李德立在“南北议和”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授予李德立“和平使者”勋章。
李德立也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赏识。1921 年到 1923 年间,他担任澳大利亚驻中国商务代表。1928 年,李德立离开中国,前往新西兰凯里凯里(Kerikeri),将那里成功开辟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1939 年,英国冒险家、中国旅游房地产的开拓者、“牯岭之王”、“帝国主义分子”李德立在新西兰去世,年 75 岁。
李德立在新西兰的住宅 图源:kingstonhouse
笔者在收集李德立资料时,发现他的影响虽然很大,但生平并不清晰,几乎所有现代文章、论文都在互相抄,大多完全相同,当然也就以讹传讹。
在那么多以他为主角的故事中,竟然没有他的生辰和去世日期。为此笔者找到了他的新西兰墓地的照片。
墓碑上是这么写的:
Edward Selby Little(爱德华 · 塞尔比 · 利特)
Caroline Amelia Little(卡洛琳 · 阿米莉亚 · 利特) 挚爱的丈夫
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金士顿
1864 年 9 月 17 日
在中国生活 43 年后于 1929 年定居新西兰
去世于金士顿退伍军人医院
1939 年 2 月 2 日
李德立在新西兰的墓地 图源:findagrave.com
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 年 9 月 17 日 - 1939 年 2 月 2 日),总算是有了准确日期。绝大多数文章写错了他的英国的出生地,看到他的墓碑才明白,为什么他在中国、新西兰居住过的房子都被命名为金士顿(kingston),因为他出生在英国多塞特郡金士顿镇。这位一生漂泊在东方的冒险家,心中总有自己万里之外的家乡。
再说个逸闻。中国四大避暑地:江西庐山、河北北戴河、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都是清末民初开辟的,庐山是其中第一个。最有影响力的,是一南一北的庐山和北戴河。
知道北戴河是谁主持开发的么?也是李德立。李德立在北戴河的别墅,也叫金士顿。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