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时间表,人生的路标——谈“错位教育”
很多家长觉得,我教育孩子,劲也没少费,为什么不见成效?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孩子生长规律缺乏了解。
比如,一岁的孩子闹,家长认为他在跟自己作对,或者认为是在要挟自己。其实,孩子只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绪,不会表达而已。你可以逐渐去教他表达,国外甚至有人教婴儿使用手语,帮孩子沟通。
两岁孩子闹,常是因为他既渴望独立做事,同时能力有限又做不好,导致有焦虑情绪。两岁是个小叛逆期和各种敏感期并存的年龄。他现在的闹,在两三岁期间还会多次出现,但只要您现在态度平和地跟孩子理性、正向沟通,那么到 4 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就会做得比较好了。
再如,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手破出血了,漠视走开,妈妈心里顿时悲从中来,觉得孩子不知心疼自己,是不是该教育教育了。
其实妈妈不必伤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看到不幸,会表现出好像自己同样在体验痛苦一样,这是一种移情式唤醒。他们会用离开、漠视,甚至攻击对方,来缓解自己的这种不适。随着孩子长大,他才逐渐能做到把这种共情体验,转向对痛苦者的关心和帮助。
再比如,有些幼儿家长常说孩子不虚心、逞能、不让大人教。其实孩子这样的表现很正常。研究发现,3~5 岁的幼儿,通常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他们常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能胜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习大量的技能,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有学东西的自信!
我们现在常说,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什么叫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
就是不超前不滞后,不总是在做错位的教育:婴儿期把孩子交给别人带、不陪伴,没有培养安全型母婴依恋;一两岁过多立规矩、不顾孩子各种敏感期,为了培养“品德”而跟孩子无谓地较劲;4~5 岁时,孩子的大脑开始有执行控制能力了,但家长该给的界限却没有给,该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由玩和交往,却不做,因为重心放在超前学小学知识上了;上学后,又把孩子的成长、独立看作失控,越发加紧监控;上大学又去陪读;毕业又替孩子去相亲(这都是在补学前家教落下的课——因为在孩子幼儿时、交往的窗口期,我们没让他自由交往)……
错位教育,大人孩子都累!
养孩子是农活儿,要了解时机、节气!
所以,我们家长多学习、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
孩子的时间表
我曾写过,应该给产妇发个孩子说明书,告知除了生理发育规律之外,孩子的心理、行为的发展都有哪些规律,有怎样的时间表。
比如:婴儿期会吃手;1 岁多胆小黏人、喜欢微小东西,喜欢钻进小空间;2 岁爱说反话什么都不行不好、故意尿裤子、生气了会趴地上打滚蹬腿、还有各种疑似强迫症敏感担心;3 岁有小脾气、开始享受玩伴;4 岁喜欢说臭粑粑、爱比谁大谁小、不认真听讲、不虚心学习、总被告知专注力有问题;5 岁话多、爱交往;6 岁小叛逆;7 岁怕黑怕鬼;8 岁在意同伴评价……12 岁、18 岁独立;20 岁放纵折腾;30 岁自信;40 接纳不惑;70 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条微博好多朋友转发,家长在转发时常感慨:“太准了!我孩子真的这样!”我暗想,当然准了,因为我女儿是个正常的小孩,您孩子也是个正常小孩。孩子有差异和个性,但共性大于个性。这就如同孩子大致在几个月时长牙、会走一样。
关于这些,各种发展心理学教材里有很多专业研究结果。哈佛大学还曾有专家对此做过一项系统的研究,并把最终结果出版成书,国内也有引进,叫《你的 N 岁孩子》。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看看。
这里想着重介绍一下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一个理论。
埃里克森继承并发展了佛洛依德的理论,提出一个“人生中的八个危机”的说法。他的这个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观点,不同于现在做科学实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但不管怎样,这个理论至今仍然很有地位,其中某些点也 得到了实验验证。
至少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
他的人生八个危机观点认为:“人在其生活道路上面临八个危机或冲突。每一次的冲突都有其出现的时间,它是由人们在一生中某个特定时间所体验的生物成熟与社会要求决定的。人必须妥善地处理好每一次冲突,才能 为圆满解决下一个冲突做好准备。”
具体如下:
0~1 岁,其主要危机或冲突,为信任对不信任。1~3 岁,危机为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 岁,主动性对内疚感。6~12 岁,勤奋对自卑。12~20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20~40 岁,亲密对孤独。40~65 岁,繁衍感对停滞。65 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
以下是我的解读。
0~1 岁,不多说了,如果这时孩子和最初养育者建立起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孩子就有了对他人和世界的基本的信任。这是他今后一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1~3 岁,孩子渴望自己做事,自己掌控自己生活,自主。如果不能做,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有羞愧感。想想有些家长,不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决定大小便、自己穿衣,然后抱怨各种所谓的吃饭问题、大小便问题……真实的情况是——问题常常就来自家长的过多控制!
我还常听家长说,4、5 岁的幼儿,什么都不敢尝试、都觉得没意思,没信心做好。这里当然有性格和其他教养方式的原因,但或许,在 3 岁前,家长控制过多,给孩子自主、自理机会太少,也是一个因素。
3~6 岁,这么大的幼儿往往高估自己,他们努力要尝试各种能胜任和不能胜任的活动。他们的这些大胆探索尝试的行为,常会跟外界构成冲突。解决办法就是,帮孩子平衡好主动性和遵守界限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这么大幼儿要同时发展两个方面:一个是主动性,我们要给他鼓励自发、主动去做事的氛围;另一个是自控,我们要让孩子清楚怎样的行为是可以或不可以接受的,界限在哪里,他可以怎样灵活变通。家长要记得两方面兼顾,缺一不可!
每当我听到小学生家长聊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说的是小学的问题,我看到的就是上面各时期积累下来的问题!
比如,跟家长对着干、写作业磨蹭、不会玩没有朋友、不好好听课、乱花零花钱……实则是:亲子关系没建立好、没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因为缺乏自主做事的机会,对自己能力和价值有怀疑、有羞愧感)、主动性发展不好所以做事没有内在动力、没机会练习自控所以无法适应外界要求……
那小学生的家长该怎么做?没有其他途径——从头补课!从亲子关系、建立相互的尊重信任,以及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开始补。
所以,解决幼儿和小学生的各种问题,不要从对问题的管教入手,因为问题都是外在表现。忙着救火,就永远没有触及到真正的核心,所以总是不得要领!
继续解读。
6~12 岁,主要危机是勤奋对自卑。上小学的孩子,他们进入一个密集学习各种社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时期,并且,这时孩子也越来越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如果他们在学校做得不错,那么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确定感。否则,就容易有自卑心理。
想提醒的是,现在有些新派家长,因为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矫枉过正,结果,对孩子的学习持过于宽松的态度,给孩子传达了学习不重要的想法。
我认为,跟小学的孩子可以这样沟通:1,爸妈很重视你的学习;2,成绩是检验指标,目的是提醒哪些需要更多努力;3,明确全面发展目标,除了学业和成绩,我们还有哪些方面要发展;4,确认孩子的优势;5,一起想办法。
鼓励小学的孩子在学业上做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人生的这一阶段,继续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后面的阶段,以后有机会再细聊。
这样看,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或许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感觉,一个人越是在年幼时,他发展的越是他生命内核的东西。年龄越大,发展的越是外围、枝节的部分。各种差异,多源自幼年,之后滚雪球般逐渐增大。正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或者说,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好的越来越好,因为时间没有停止下来,一切都是环环相扣、都在持续积累中。
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幅度,大概也是逐渐在递减的。上小学后,孩子受同伴影响增大;中学,青春期渴望自主。到了高中后期,你所能做的其实已经不多了,因为你要为他成人做准备,你的逐渐放权已经该进行到最后一步了!
所以,幼儿的家长,我们真的好幸运!真要好好珍惜此刻!
人生的生长痛
春天来了,有些孩子会有生长痛。如果拉大尺度看,在整个人生的历程中,我们都会经历一些“人生的生长痛”!
比如,对孩子来说,可能体验到生长痛的事情有:离乳、自理、入园、分床、上小学……
现在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呵护,这当然没错。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能用自己的爱心妨碍孩子的成长。
比如,不同的孩子,可能在不同的月龄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事情,这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节奏。同时另一方面,在他已经能做了之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那就要尽量让他做。
我们允许孩子有各种反复、倒退,也可以尝试各种好玩的办法,帮他自己做到。但我们总体的方向,要是向前的!如果总是你替他做、或者完全不要求,那就妨碍了他的成长。
有时,仅仅是家长自己怕这个生长痛,承受不了,就人为地给孩子拖延着。
我曾看到国外有资料说,有些心理医生近些年接待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儿童,说奇怪,是因为,这些孩子并没有经历各种逆境噩运,没有被虐待被忽视,他们的痛苦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具体说,他们沉湎于退化的乐趣,生长停滞。而当家长按照医生的建议,给他们相应的界限和要求之后,他们的问题行为就消失了,变得跟正常儿童一样。
我想,我们可以这样去想:成长、蜕变的痛苦,为的是迎来新的快乐与成就。正如,花落,才能结果。这就是自然!
以为离乳、入园很难吗?很痛苦吗?其实,孩子的身心已经准备好了,他将享受到更多的、更适合他年龄的新的乐趣!
说个极端点的例子。我们都听说过,一些民族传统的成人礼,很残酷。那当然是陋习。它为什么存在呢?因为那时,生存就是残酷的,这种成人礼也正是为了让孩子成长,让他能生存下去。其意义,换成现代的话是“什么时间办什么事”。
现代社会,缺乏成长的仪式感,一切都模糊起来,结果,人一方面在丧失童年,另一方面,又总是没有长大。
总之,还是那句话,养孩子是农活儿!拔苗助长不对,压住不让他长,也不对。
小结: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同时,人们又是共性大于个性,有着大同小异的成长路径。因为有这些规律,所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关于人的研究才成为可能。
那天看到微博有句话写得非常好:“我们都渴望自由,但同时又都在误解自由。自由不是去打破一切规律的限制,因为真正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打破的,也是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真正的自由是顺应规律,就像我们的脚穿上合适的鞋子,我们的脚才是自由的;就像火车行驶在铁轨上,火车才是自由的一样。真正的自由就是这顺应规律后的行止无碍。”
在孩子教养上,也是同理!
我们要怀着谦卑与敬畏,多学习、多陪伴、多观察。
道法自然。
当我们顺应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时,少去扭曲,孩子就可以长得更自然、本色,更健康,他就能发挥出种种潜能,长成他可能的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