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离异单身母亲的女儿在离家不远的公路附近遇害。母亲Mildred不满警方七个月间毫无成果的调查,租下三块广告牌,挂上大标语,将矛头对准了积威甚重、罹患癌症的的警长。
然而,Mildred最苛责的并不是警长,而是她本人。Mildred永远记得女儿出事当晚,她拒绝借车给女儿,二人发生口角,女儿出门之际,她补刀说:希望你在路上被奸杀。没有车、不得不徒步的女儿,当晚果真在马路边被奸杀。
三块广告牌的出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与和谐,站队的时刻到了。摸摸自己的良心,究竟支持哪一位?是遭遇失女之痛的母亲,还是一向兢兢业业却未能破获奸杀案、即将离世的警长?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对临终者的过分苛责,令Mildred遭到包括警长下属dixon、镇上牙医、牧师、前夫以及儿子等人不同程度的反对。
然而,经营广告牌租赁的生意人站到了Mildred一边。Mildred的杂货店同事,以及镇上有名的侏儒,都表示过对她行为上的认同。甚至被Mildred当成舆论靶子的警长,也耐心地开导她。
故事就在双方的拉锯战中展开。
影片中的母亲Mildred是愤怒的,她咒骂记者,教训儿子的同学,伤害牙医,用教会的恋童癖丑闻羞辱牧师,不计后果向警局投掷燃烧瓶。
愤怒并非全无用处,不得已之时,尤其当平静的生活遭遇强大力量的侵害、当我们的声音被淹没、申诉无门之时,表达愤怒,大概是生而为人能够做出的唯一回应吧。
Mildred租下的三块广告牌便是她拼命发出的愤怒之声。广告牌是故事的起点,它为Mildred带来了警方与媒体的关注,逼迫警方履行职责,收获了关心与帮助,间接推动警方挖出另一位强奸犯。而最重要的是,Mildred开始走出悲恸与愧疚,收拾心情,有勇气面对今后的生活。没有这三块广告牌,不难想象,Mildred的余生会沉浸在巨大而绵长的苦痛之中。
然而愤怒的危险之处在于,它的无约束释放会卷起更强烈的情绪风暴,恶性循环之后,人会被这场自己引发的风暴紧紧裹挟,失去方向,无力遁逃,坠入深渊。
在与警察、镇上居民的斗争中,Mildred的情绪持续受挫,于是,作为反弹,她的愤怒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直至做出“向警察局投掷燃烧瓶”的疯狂举动,导致建筑内一名警察严重烧伤,甚至在事后向警方撒谎,撇清自己与警局失火的关系。Mildred的上述行为,活生生就是罪犯本犯了,她正处于被愤怒吞噬的边缘。如若没有人拉她一把,她毫无疑问会就此坠落。
在Mildred即将献祭自己之时,过世警长的亲笔信、不顾自身安危帮她拯救案宗、奋力查案的警员Dixon、以及为她掩盖纵火罪行的镇上侏儒将她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Mildred是幸运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被仇恨冲昏头脑之际得到救助的几率,大约和Mildred找到杀害女儿凶手的机率差不多吧。何况Mildred本人也称不上“善良”,她脾气暴躁,她会在儿子吃早餐时把麦片倒在后者脑袋上,她在女儿出门之际开“希望你在路上被强奸”的玩笑,她目睹小镇陷入自己制造的混乱后,内心甚至产生一丝幸灾乐祸。
这样一位平日里刻薄、毒舌的母亲,在小镇居民和警察的帮助与关心下,内心的愤恨被拔除,爱开始生根发芽。在故事结尾,她自愿跟随警员Dixon一道上路,去追踪一位强奸犯。决定出发的时候,她已经从“为女儿讨公道”转变成“为女性群体讨公道”。
这是一则童话,一针安慰剂,抚慰了被生活粗暴对待、无处发声的观众。
母亲Mildred的扮演者Frances McDormand曾在迷你剧《Olive Kitteridge》中饰演同名人物Olive,一位性格拧巴、不善表达、戾气满身、嘴巴刻薄的老妇人。Olive与Mildred的命运颇有相似之处,她们都用一身的刺伤害亲人,将自己的日子过得凄惨孤独,最终令她们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的方式,都是爱。
而在科恩兄弟的经典电影《冰血暴》中,Frances McDormand饰演一位怀孕女警官,她与丈夫的有爱生活堪称这片暴力与血腥的冰冷世界中唯一的温暖。男人向岳父借钱未果,竟然雇人绑架妻子从而勒索岳父。两个绑架犯可以为了区区四万美元酬金草菅人命、互相残杀。人心面对利益时,卷起了可怕的冰血暴。
反观女警官,她每每临晨出门执勤,丈夫都会忍着睡意,起床为妻子做早餐。女警官对丈夫的画作仅入选小面值邮票而欢喜满足。
普通的小家,因为主人心里充盈着足够的爱,抵挡住了屋外呼啸的冰血暴。
所以柔弱的女警官有勇气孤身一人抓捕失去人性的罪犯。
每天都要面对现实的普通观众,可能遭遇种种不幸:朋友疏远,恋人离去,亲人突然离世,面试结果不理想,不受上司喜欢,被同事孤立,工作成果被抢夺...可以允许自己消沉一段时日,可以私下适当发泄愤怒。但重塑自信、重整旗鼓,是需要爱来滋养的。
图片来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