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是我们怎么样看世界的学问。
他的回答就是以直觉的方式去看世界,那么究竟怎么样使用直觉的方式去把握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从哪里开始,这个很重要。
胡塞尔博士期间本来学的是数学,后来受到他导师布伦塔诺的影响,从数学又改学哲学,但是他深受数学的影响,大家知道数学它是要求清楚明白的。数学往往要找到一个清楚明白的一个基础,作为它整个学科的出发点。
同样的,胡塞尔呢,也是想给哲学寻找一个这样不证自明的开端,胡塞尔找来找去发现整个传统西方哲学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开端,这其中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整个西方哲学史本身都缺乏一个无可置疑的开端和起点,很多哲学经不起真正的推敲。
所以胡塞尔就说,假如说我一天找不到哲学明证的开端,那么我每一天都如重病染身,郁郁不乐,他其实就像孔子一样,孔子讲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实际上在胡塞尔呢,如果说朝能够找到这个可以明证性的开端,他也可以夕死可矣。
那么这个不证自明的开端,究竟有哪些特点?
在西方哲学当中,关于开端,预设,假定,前提,有几个英文词,第一个词是presupposition,这个词就叫预设,第二个词是presumption,假定,第三个词叫premises,这个是前提。
胡塞尔想寻找一个没有任何先决前提的前提,这三个英文词哪一个更接近于胡塞尔要寻找到的那个不证自明的开端呢?
实际上就是第一个,预设,就是他找一个基本的东西,这个东西任何人看来都是这样,不会有任何的分歧。
但是像第二个,假定,这就成问题,我们只是暂时假定它是真的,但是,它还需要进一步去证明,而第三个,前提是不一定真或假,我们只是把它假设了一个开端而已。
比如说前两年中央开两会,有一个工程院院士,有记者问,现在这个高铁票价太高了,院士就说了,实际上不是票价高的问题,是穷人钱太少的问题,在这里,它有个前提就是只有穷人才觉得高铁的票价太高。那么买不起票,觉得票价太高的人,肯定是穷人,所以要照顾的不是穷人,要照顾的是富人,所以他认为问题的根本不在于高铁票价高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前提不一定真假。
这是寻找明证性的开端,那么,这个明证性的开端空间从哪里开始?
西方哲学走到今天,在现代有了语言哲学的转向,语言哲学可以说异军突起,它超出心物,另外寻找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语言学家看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正的哲学不是从世界的本源开始,不是从我们怎么样才能认识这个世界开始,而恰恰应该从语言开始!
所以,穆勒在《逻辑学》当中写了一句话,他说,语言无疑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就像望远镜一样,只有工具的完善,我们才能够看到最真实更遥远的东西,现代语言哲学家,有很多论述,比如说,维特根斯坦讲,“全部哲学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批判”。
但是,语言的误用导致哲学的各种问题,语言学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是什么呢?
它就是,学会使用和分析语言。这个是语言哲学家的观点,在胡塞尔看来他不能接受这个观点,为什么呢?
他说,语言固然重要,但语言不等于意义本身,我们哲学要研究的不是工具,而是工具背后的真理,善,意义,等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研究的应该是意义本身。
这就正如,今天一个人要吃饭,吃饭要有工具,一个碗是吧,要有刀叉筷子,我们真正研究的不是碗,刀叉筷子,恰恰是这个食物,食品。
所以,语言被排除在胡塞尔的不证自明的开端之外,那么哲学的开端如果要找到一个不证自明的开端,我们就必须要回到事物本身,或者说,回到现象本身。
什么是回到事物本身?
就是在直接经验中对意识的呈现者。也就是直觉的经验物,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现象,所以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现象本身。
就是靠直觉,回到事物本身,我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直觉?
我们经常说,男士和女士相比,女士的直觉比男士更强,那么很多男同胞,如果说欺骗女士,通过男同胞的脸色眼神,女士都可以直觉到,这是直觉。
再看哲学上什么是直觉,英文是intution这个词,一般指的是心灵无需感觉之助,无需先行推理或讨论,就能够直接看见或者直接领悟真理的天生能力,是通过瞬间的洞察,对普遍中的特殊事物的认知,是对那些无法言表的东西的直接把握。
那么简单的说,直觉呢,它不需要靠感性,也不需要靠理性,恰恰就通过我自身的这种意识,最根本的能力去领悟到的,去领悟世界的最根本的方面,这种能力叫直觉。
关于直觉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直觉是认识不可借贷的硬通货。只有直觉才能保证认识对象的明证性。它是一切原则的原则,真正的实证主义者。
第二,直觉并不等同于经验论的感觉。实际上我们去认识外部事物的时候,是被动的接受外在事物对我们的呈现。比如说,我们去看外面一棵松树,这松树呈现给我们的是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等这些,我们感觉只是被动地接受它。
第三,直觉还有主动的一面,直觉具有构成功能,直觉可以激活它的对象。不是被动地去把握一个事物,而是在这个事物有所取舍,抓住它最本征,最核心的方面,把它呈现出来,所以它是更具有主动性这个特点。
比如说,我在《艺术思维与审美人生》第二篇“形象的直觉与精神的同情”中有谈到了这个例子,科学家,商人,审美者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假如一个科学家去看一棵树,他想到的就是这颗树是什么样的科学品质,比如属于什么科什么目等等;假如一个商人去看一棵树,可能是从赚钱的角度看它做成家具做什么能卖多少钱,这就是他的思绪;可是一个有艺术情怀的人看这棵树呢,他不在乎这棵树是柳树还是松树,他也不乎这个棵树能卖多少钱,他首先观察的就是这棵树的形象,这棵树的形象本身,首先它的形象美不美,能不能给我们一种情感上的感动。
实际上,每个人直觉的方式不一样,他看到这棵树获得的印象,或者说获得的东西不一样,比如说,儿童可能看到松树,可能是很优美的一幅作品,商人看到松树看到的是钱,工业设计师看到的树,可能是网状结构,一个历史学家看到的树,看到是一是段尘封的往事,所以不同的人,直觉,他是以自己主动的方式,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那么,回到事物本身在胡塞尔看来,就应该当从直觉开始。
为什么说直觉在认识当中具有明证性的开端呢?
数学中,大家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就是直觉得到的结果,道德当中善的概念,我们是怎么把握的呢,是看到善,还是理性推演出来的善呢,都不是,是我们直觉到善,还有审美当中对美的欣赏,我们靠什么呢?也是靠直觉。
只有直觉才能够把握到很多东西,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直觉的能力,在我看来,做到三点才能达到真正的直觉,第一个就是要超功利,第二个要保持对认识对象的距离,第三个要忘掉现实。
比如说超功利。康德讲,“为把握美,要无目的,非功利,抛弃功能取舍才能进入美”。
另外,要有距离。布洛讲“进入美的体验,需要与审美对象拉开距离,不能发生存在上的联系,无视审美对象本身的存在。只有距离才产生美”。
再就是要忘掉现实。要想欣赏波涛汹涌的波浪,就要忘记船只被波浪吞掉的危险;要欣赏模特的美,就要摆脱肉欲的困扰才行,所以大家看这个模特这个美女,内心不能有邪念,一定要抛弃一切杂念,尤其是男同胞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美。
用印度教的说法就是静心,用老子的说法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什么是为学日益呢,因为学就是增加知识,每天你要益,你要增加,你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为道不一样,为道是把握事物最根本的方面,你要靠直觉,直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因为学得越多,你就越想利用的你知识去认识道,所谓道不远人,你必须每天去损它,损之又损,你才能得到真正的道。
所以,老子的学说,大部分也是关于直觉的学说,顺其自然也罢,随欲而安也好,这都是和现象学中关于直觉的说法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