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实际上就是过程,人,又或人性,何尝不是一种发生。”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摄影丨会会
1.
人是很容易被一些东西所影响的。
所以,作家写人性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主题,毕竟人性是复杂的。而可笑的是,好像总有人试图对人性进行解剖。譬如《人性的弱点》,又比如那句著名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某种程度而言,人性本质上是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现状,或者是文明程度。无论是“人性本善”,又或“人性本恶”,试想一下,它们得以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呢?可不就是存在着那么一些人,存在着那么一些现象,以及以这些人所处的社会为依据。
至于立场,谁能说自己能够做到百分百客观理性呢?
这也就是说,他们凭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凭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不见得是因为他们足够智慧,足够清醒、理性。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就此抹杀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起码,于大众而言是这样的。
但是,就这些而言,谁也不能在当时就预知到它的能量。就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虽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判定它是精华还是糟粕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想,更多的应该是符合当下的利益,或者说需求而已。
不过,我还是要多嘴问一句:这就意味着正确吗?
可能以那个当下而言,是的,但是以未来的角度,又或是以过去的角度,却并不见得。
“事在人为”,这是很多人都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不上来究竟这是一种自欺,自我安慰,或是给自己以希望,还是真的就相信这么一回事儿。
很多文明,可能都是这样,由于太过久远的缘故,已经渐渐的失去了其原有的能量,也难以从具体语境中去分析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某种角度而言,好像总会有那么一个阶段是属于“拿来主义”,继而又可能产生“教条主义”,最后至于能不能留下来,传承下来,也未可知。
所以,时常我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感觉到文字的力量正在逐渐流失,文字的实质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最为基础的准则方面其边界也若隐若现。
老实说,这样的感觉很是难受。
有人曾这样描述它——我们人是很絮烦的,对于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想得个名称,面临知其名称的事物,是舒泰的,不计较的,如果看着听着,不知其名称,便有一种淡淡的窘,漠漠的歉意,幽幽的尴尬相。
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窘,歉意,尴尬。
对于我这样的人,无疑这种感觉是极为明显的,抠字眼,求精准,也要求某种明确,更重要的是如果不知道它的准确定义,我可能什么也说不上来,又或是即使说了些什么,谁又能判定我说的就是它,或与它有关呢?这样一来,我说了个什么呢?
一个人若是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没有谈话的必要了。不是吗?
所以,那些关于人性的言论,我始终是存疑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定义人性而立场不明时,我的怀疑就更深了。
2.
我可以想象,有人可能会问:人性和立场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们的立场还能改变人性不成?如果人性就是这样的,那立场不过是应运而生或逆势生长而已。
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且认为人性应该是独立于任何事物之外的,只是人性而已,而立场我从未想过。
其实,这完全是误读,这误会可大了!
什么“人性是自私的”,还有什么“七宗罪”,又或是“人性的弱点”,很多人会理所当然的将此视为是心理属性的部分,故而在心理学它们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从社会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也能够从中感知到它们的作用,可能是区别于动物,也可能是所有生物的内在属性,或称之为“隐性属性”。
不是有句话说:“性相近,习相远”。
简言之,这可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属性,但也仅仅是相对稳定而已。
就拿任何一个例子来说,你说人性是什么,我们大可以举出相反的案例来。比如“人性是自私的”,但并不总是如此,不是吗?比如是“人性本善”,可是从小我们尚处于心智还未开化之时,若我们和哥哥弟弟都饿了,我们会想着谦让吗?又比如“人性本恶”,那反哺呢?感恩呢?美德呢?爱呢?
所以,如果仅仅将人性视为是一个固定的存在,这实在是一件可笑而荒诞的事实。
我想,这也能够从文字中窥见一斑,绝大多数的问题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才有其相应的答案,人性同样如此,忽略了人的本质,而只讲人性,这样的人性的解读毫无意义。
就拿《人性的弱点》这本著作而言,若忽略其背景,不作为人际关系的指南,仅作为了解自己的这么一项研究,我想很快你便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并不准确,又比如不够全面,还比如这种所谓的“弱点”实则不过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从生物学的角度,又或是从思维的角度,以及从现实性而言,它有很多地方是立不住的。
当然,换个角度说,如果仅从书的角度,它的局限性是存在的。从书本身的指向而言,也无可厚非。即作为人际关系的指南,既可用于完善自身,也是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及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
就这一点而言,个人倒是觉得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因为我们很早便跳脱了“二元论”的思维了,即非黑即白的思维。比如我们就知道分阶段去解读,比如先天和后天,又比如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此认定为伦理关系,而非是人际关系,这其中的差别尤为明显,人际关系可能还停留在以利益为驱动,或者称之为价值,是将人独立开来的,是个体大于群体的考量,而伦理关系则是从本源上进行延伸,其中包含但不限于血缘关系、伦理道德等等。
在这一点而言,我们高明多了。无论是个人的境界,追求圆满,还是伦理关系,这其中的温情,温暖的融入,以及血脉之间的流淌,要说,谁能断绝这些而彻底独立开来呢?这明显不符合自然法则,不是吗?何况,从理论上讲,“相对论”不正是实证?
人性和立场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要想从中得到稳定,那就应该是相对平衡的存在。忽略个体的差异,这很荒谬,而个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立场的确定,若不确定立场,那谈的是什么呢?又谈何人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