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授权
文集: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番外篇
文集:谷离子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
前情提要
各位历史迷,大家好。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夏侯霸投蜀,以及姜维和郭淮等将领的洮城之战。
司马懿主政,夏侯霸投蜀,姜维发动第二次陇西战役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第十九期
本期我们说说王昶攻江陵,姜维袭西平,诸葛恪临危受命,司马师出兵伐吴。
十二年,维假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文钦假叛
到了公元250年,刚刚结束洮城之战的姜维,因损失两员大将而闷闷不乐。蜀汉朝廷也渐渐起了一点愤恨姜维的苗头。
三个国家休养生息了半年,到了冬季,曹魏这边又开始耍小伎俩了。
十月,庐江太守文钦假装反叛,准备借机引诱东吴将军朱异出洞。
朱异才没那么傻,将这事儿汇报给了孙权,说文钦就是个坑货,不可信。
孙权点点头,说:
“曹魏现在政局还算稳定,这文钦却想逃命,那我们就试着将计就计。如果看出啥端倪,你们就设计抓了他,我再派大军一网打尽。”
于是,孙权派吕据带上二万人,配合朱异到了东吴的北面边境。朱异,朱桓的儿子,吕据,吕范的儿子。
果不其然,文钦就是来忽悠的。双方打的如意算盘都没弄成,就默契地退兵,各回各家了。
随后,孙权终于立了太子,孙亮。
王昶攻江陵
十一月,曹魏的征南将军王昶说:“孙权流放良臣,立太子的事儿也是乱七八糟,不如趁现在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魏朝廷觉得靠谱,于是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县和秭归,荆州刺史王基攻打夷陵,而王昶自己带兵去打江陵。
王昶领着大军想渡过长江,便开始造桥。东吴大将施绩发现了王昶的战略,趁着夜色瞧瞧进入江陵。
王昶过江之后,想方设法要引江陵守军出来,到平原上决战。
于是,他先派了五支部队佯攻,然后做败走状。东吴守军以为自己获得了胜利,十分开心。
接着,王昶又把夺来的战利品堆在城外,以激怒守军,然后在外面埋伏了人马等着。
果然,施绩出城来追,王昶大破东吴军队,并斩杀了钟离茂和许旻。
姜维奇袭西平
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北伐,矛头直指西平(青海省西宁市)。
前两次的北伐,姜维和曹魏大致在洮水附近决战,现今差不多是在甘肃南部地区。
而这次,姜维领着大军,冒着风雪,竟然直接进入了青海省的高原地区。
(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明白,姜维往这里跑的目的。)
我大概做了个推测:深入羌胡内部,联络更多的部落。或许,如同前两次迎接部落一样,只不过这次可能遇到的麻烦更大。
姜维为了实现联合部落的战术,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也不想错过。
曹魏在西平的防守决然不会像在天水一样严密,姜维或许是想打个劫就走,却没想到气候和水土让军队的战斗力大减。
于是,他索性试着攻了攻,就掉头撤军了。这也是《三国志》中,对于这次战斗仅仅用“不克”二字的原因。
不过,在混战之中,姜维俘获了一名曹魏将领。那就是中郎将郭循。
司马师上任
公元251年,孙礼去世,司马孚继任,扬州刺史诸葛诞为镇东将军。
八月,司马懿去世,司马师继任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很明显,司马懿生前早就安排好了后事,从司马师继任的官职来看,军事和政治都手握重拳。
(其实,司马懿在去世前半年,还做了几个事,具体我将在番外篇里解读。)
那么,司马师上任之后,新官上任烧了什么火呢?
那就是分解南匈奴!如何分解呢,战略战术已经被邓艾研究过了。
简单来说就是,割裂各个单于领地和人口,缓慢将人口南迁,融入中原,让他们群龙无首。
司马师很欣赏这个战术,就遵从了。
诸葛恪上任
到了冬季,孙权去建业的南郊祭祀,结果得了风疾,一时间无法痊愈。
再加之孙权年事已高,是时候找个能人来辅佐太子孙亮了。
孙峻推荐诸葛恪,可是孙权不喜欢,觉得这人刚愎自用。孙峻却说,朝廷上下,还真是无人能比他合适。
孙权没办法,只好召诸葛恪入朝托付。
诸葛恪从武昌出发之前,大将军吕岱告诫他:“世事难料,请你做事之前一定要十思而行。”
诸葛恪并没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忠言,反而觉得是在取笑自己,“古人说,三思而后行。你今天竟然让我十思,明摆着在骂我愚蠢嘛!”
吕岱被说得哑口无言。
后来,诸葛恪到了建业,蹲在孙权的床边,接受诏书。诏书说,除了生杀之事以外,其余政事全都交给诸葛恪打理。
一些琐事
十二月,费祎回到了成都。望气者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了。”
于是,费祎又跑到了汉寿。
什么是“望气”?吕尚的兵书《六韬》中,记载了望气之说。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望头顶上的云气,来判断或者占卜出一些现象。
当然,现代科学证明这纯属无稽之谈,但在当时却十分流行。
不过,通过这个事情说明,费祎在蜀汉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随后,蜀汉尚书令吕乂去世,陈袛继任。没错,这个陈袛就是和黄皓串通一气的那个陈袛。
公元252年正月,司马师又晋升为了大将军,军事权力更加集中。
这一年,孙权的风疾伴随这种并发症袭来,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召唤各位机要大臣,嘱咐后事。
随后,在四月份,孙权终于离世。然而,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生前再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也挡不住混乱之风。
孙弘,在之前孙群立太子的争斗中,依附了孙霸,但是孙权最终却立了孙亮。
孙弘素来与诸葛恪不和,诸葛恪被提拔上去,手握军政大权。孙弘十分害怕,决定秘不发丧,甚至打算矫诏而诛杀诸葛恪。
孙峻向诸葛恪搞法,诸葛恪一怒之下,找孙弘挑事儿,直接将其杀死。
诸葛恪兴兵
于是,孙权去世的事儿从公告天下,孙亮即位。随后,诸葛恪任太傅,新官上任又烧了五把火。
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崇恩泽
具体翻译,给位就自行搞吧。
总之,五把火效果就是,百姓开心,官员不爽。因此,诸葛恪埋下了祸根。
随后,诸葛恪发大军去淮南,在东兴做大堤,筑二城。
曹魏这边哪儿能不知道?镇东将军诸葛诞向司马师建议,要出兵敲掉这两座城。
就在这个时候,王昶、胡遵、毋丘俭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用兵建议。
司马师便将这些人的建议,拿给尚书傅嘏来决策。傅嘏却提出了七条理由来劝谏,司马师不听。
于是,司马师伐吴的事提上了日程。
下期预告
司马师大战诸葛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