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墨絰出山(5) 读后感 2019年5月12日
日常生活中,总感慨自己不是女主命,没有那么多的“命中注定”,也没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但看完这段很是感触。
这写的是曾国潘的故事,但前面“长沙激战”几章,出现的人物却是“张亮基(张中丞)”、“江忠源”、“左宗棠”、“欧阳兆熊”、“郭崇焘”、“陈敷”。
左中棠的名声于我这样不懂的人来说,跟曾国潘是一样的。只是曾国潘更有名一点,之前听说过曾国潘家书。这点在这部书里也有出处,曾国潘跟着“唐鉴”学的,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特别要将个人的真情实感、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以便省身。
张亮基长沙被围时到任,在长沙见到各地派来的队伍治军混乱,唯有江忠源的部下军纪整齐,有条不紊。经江忠源介绍计赚左宗棠。左宗棠结合欧阳兆熊募来十二万两白银解决军饷烦恼,又在太平军撤离长沙后提出由曾国潘统省团练,请郭崇焘出马游说,郭崇焘又请陈敷一道,有谋划地前往曾府劝其出山。这期间,还有唐鉴、“恭王”、“肃顺”在天子面前的推荐,“周寿昌”将京都信息传递出来。
可以说,这一切虽然不在曾国潘的谋划下行事,但确实符合了曾国潘对所有路径的考虑:
1.上头有人:上有唐鉴、恭王、肃顺,使之得到天子的信任;
2.个人威信:还没到任,已营造出自身的价值,使人不敢小觑;
3.师出有名:出师以“卫道”争人心;热孝在身,虽自古已有“墨绖从戎”,却仍经由长辈出面催促出山,且将家中事宜一一安顿好。家中朝中声名具显,使人无处指摘。
4.手上有权:出山便是统省团练,郭崇焘为其募银20万两作为军饷,且有团练已初成效的队伍投靠。眼看道已铺平。
看到这么多人共同达成曾国潘出山一事,我只觉得醍醐灌顶。且不说曾国潘是否真有如此能力,但就左中棠一人而言,他内心对曾国潘的评价是有限的,认为曾才学不如自己,且两人在某些方面互看不上眼。却也能主动提出曾适应出任,且妥善安排郭出面劝谏,又拿有周寿昌从京都传回的消息。不能不叹服他对于人的“处理”与“把控”。
而郭崇焘与陈敷在劝谏曾出山的时候的细节描写,也让我忍俊不禁。陈敷从“虚”处出发,引导曾及其家人认定此事可为。郭崇焘从“实”处出发,让曾出山成为必须为之。而一切妥当,曾却再次提及名节,不想招士林指责。此时郭崇焘“心里冷笑不止”,这几个字,结合前文对曾的描述“曾涤生虽胸有大志,但处事却极为谨慎。一事当前,顾虑甚多……曾涤生素来拘于名节,不会做那种惹人取笑的事……”。
不觉得这很像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对其他人保留有一些意见,但不妨碍事情稳步推进嘛?正是看到这些细节,我才觉得心情豁然开朗。这说明这段时间事实上我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没有必要引发内心的动荡,保持本心,即是真正的我。无需修正,亦是康庄大道。仍要学习的,一是左宗棠这样的用人之道,二是曾国潘这样的全方位思考。这里提醒自己一句:你不是任何一个谁,你是你自己,心中自有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