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自到贾府,就得贾母万般怜爱,和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言合意顺,如胶似漆。不想忽然来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而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故深得众人之心,黛玉心里就有些不舒服。
宝玉一向视姊妹兄弟皆如一体,并无远近亲疏之别。如今与黛玉朝夕相处,自然就比别的姐妹亲密。既然亲密,便不免有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黛玉又在房中独自垂泪,宝玉方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黛玉才慢慢好转。
这天,东边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乃治酒具,请荣府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蓉媳妇秦可卿便引宝玉到了上房内间,宝玉看到房中挂画“燃藜图”,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看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的那种虚伪的氛围。宝玉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秦可卿于是把宝玉带到自己的卧房,宝玉刚至房中便闻到一股甜香,又看到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再看到屋里的摆设:宝镜、金盘、木瓜、宝榻、连珠帐、纱衾、鸳枕……宝玉连说:“这里好!这里好!”
这些陈设,在宝玉眼中都成了做春梦的道具:他由宝镜想到了秽乱春宫的武则天,由金盘想到体态轻盈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由宝榻想到了寿昌公主的“额头妆”,由木瓜想到了杨贵妃,由连珠帐想到了同昌公主,由纱衾想到西施浣纱,由鸳枕想到红娘……
哈哈哈,难怪满脑子“学而优则仕”的贾政那么厌烦宝玉,这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他对主流的八股教育唯恐避之不及,由此处的铺排可以看出,他这是偷偷读了多少野史啊?想想我们的十三四岁,不也正是情窦初开想入非非的年龄吗?
宝玉美美的睡去,做了一个长长的美梦:
美丽绝伦的警幻仙姑把宝玉带进了太虚幻境。她先带着宝玉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图和配词,如果你找盲人算命抽过签的话,这些图和配词应该就形如那个东西。
这些诗词里隐含了宝钗、黛玉、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香菱、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等人一生的命运和最终的结局。
警幻仙姑看宝玉不解其意,就又带他听了仙姑们用戏曲方式演绎的”红楼梦十二支”。其中,第一篇是《红楼梦引子》,讲述了红楼梦的故事概况: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第二篇:《终身误》写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悲剧婚姻: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第三篇《枉凝眉》写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两心相许却无缘携手的无奈: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第四到第十三篇分别写了十二金钗中其他几个人的命运。
最令我感慨的是最后一篇《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飞鸟各投林”,意即“树倒猢狲散”,预示着红楼梦中的人物死的死,散的散,好似大厦之将倾,最后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警幻仙姑点化宝玉已经这么直白,宝玉依然执迷不悟。也难怪,当人自己还没到觉悟那个境界,即使知道了将来的结局,人还是会继续执迷现在所处的境况。
警幻仙姑又安排了一个长相酷似黛玉但名唤可卿的女子,与宝玉行了云雨,让他领略了真正的男女之事。
《红楼梦》第五回是最深奥难懂的一回,我看前两回时都是直接跳过去,第三回结合蒋勋老师的讲解,反复的读,才慢慢明白。其实可以把第五回看作全书的字典,读到后面有难解的地方,可以随时回来查阅。
这一回是全书的结局,这是很少见的写法。大多数作者都会通过设定悬疑,一步步吸引读者读下去。很少有人敢先出示结局,但是,显然,曹公这样布局,并没有丝毫消减我们的阅读热情,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