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打好了自然是要吃的。
冬天的早上,天刚麻麻亮,母亲就起床做早饭了。先生上火,火起来后把锅洗干净,打上水,然后把头天吃剩的饭从碗柜里拿出来倒进锅里开始煮稀饭。母亲在灶洞里架上劈柴让火慢慢烧,她自己则去拿两块糍粑来。泡糍粑的水冷得透骨,母亲忍着冰冷将糍粑拿出来,放到水盆里,再从水缸里打点水洗一洗。洗好,再把糍粑放在砧板上切成几小块。具体大小看个人喜好。等稀饭熬得比较黏了,母亲才将糍粑下进锅里。不能下早了,下得太早,糍粑会化掉,就没有咬劲儿了。也不能下晚了,下晚了,煮不透。
糍粑煮熟后是半透明的莹润的白色,拿筷子夹住一角,轻轻一拉,就拉出长长的一道线。放进嘴里咬一口,软糯可口,充满糯米的清香,并不粘牙。我口味偏重,不喜欢吃白糍粑。我一般先盛半碗稀饭,再添两块糍粑在稀饭上。吃的时候,我喜欢夹两筷子小咸菜放在碗里,然后夹一团糍粑,用糍粑的黏性粘住小咸菜吃。我一次可以吃一大碗。也可以单独清水下糍粑。但我觉得白糍粑单吃发腻,稀饭倒是不腻可又不抵饱,两者放一起是绝配。嗯,还得加上小咸菜。
但糍粑其实我其实更偏好煎着吃。把洗干净的糍粑晾干,在锅里放点油,油烧热六七成热时下糍粑,两面翻着煎。灶洞里要烧小火,火大了容易糊。糍粑慢慢变软,表层结上金黄的壳,壳中间鼓起泡,“噗”的一声,泡破了,一股热气喷出,淌出白生生的糍粑瓤子,糍粑就差不多煎好了!这个过程特别有趣!
煎好的糍粑表面是金黄的壳,咬起来咯嘣脆,像小米锅巴一样。咬开了,雪白软糯,软而不烂,粘上白糖,真是无上美味。白糖配糍粑比稀饭配糍粑更合适。白糖在嘴里化开,伴着糍粑的绵柔滑溜,我一口气可以吃好几个!好吃是确实好吃,吃多了也确实是发腻!而且还不好消化!
还有一种更有趣的吃法。拿一把火钳放在火盆上,把火钳的两条腿分开,把糍粑架在火钳上,调节好糍粑与火的距离,让糍粑在火上慢慢变软,表皮慢慢变焦脆。离火近的地方慢慢鼓起大包,鼓到最大又“噗”地一声破了,散出一股热气,糍粑瓤慢慢往外流着,被火一烤又凝住了。这时拿起来蘸白糖很好吃,就这样吃有股米香,味道也不错。我们往往吃得“嘶哈嘶哈”的,嘴角沾满碎屑和糖汁。
老家早已不再打糍粑了,机器做的糍粑再吃也不是那个味,家人也都不爱吃。吃糍粑的美好时光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