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梳理重点
一个大脑就像一个神经元,单靠它自己没有太大用处。我们的大脑需要其他的大脑——或者就像人们常常所说的,人与人是相互需要的。
我们把自己看成单个的“我”,而事实上,我们是群居的动物,我们的大脑与其他的大脑密切相连,并在彼此的相连中一起成长。
对话
哲学家马丁●布伯曾经说过:“所有下个正的生活是‘相遇’。”
他认为,只有在与人相处中,我们才能向周围的世界和他人展示完整的自己。
布伯还描述了与他人相处的另外两种方式:
1、技巧性对话:发生在需要获得某种客观信息时
比如:“我需要什么样的电池?”“你需要 5 号电池。”
2、对话伪装下的独白:这类对话中,双方以为自己在进行互相交流,事实上他们只是在自言自语。
心理化过程
心理分析学家皮特●冯纳吉创造了“心理化”这一词汇,意指我们对内在经验的理解能力,并据以精确地掌握他人的感觉的能力。
这一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建立和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
自我观察有助于这个过程,因为在我们逐渐发展自己的感觉,并且变得比过去更敏锐时,我们对他人的大小写也会变得更敏锐。
与我们的情绪健康、生活幸福关系更紧密的不是天气情况,不是我们所从事的什么工作,也不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爱好,而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心理治疗师路易斯●科佐利诺说:“从生到死,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其他人来发掘我们,表现出对我们的兴趣,发现我们是谁,帮助我们树立安全感。”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定下维系人际关系的规则后,就会陷入可能犯错的危险。
因为如果我们试图操控一种人际关系,就会把对方当作“它”而不是平等的对象;我们会把对方当作可以操控的“物”,而不是与自己相遇的另一个主体。
我们也不会遵循简单的原则:“有同理心”——因为同理心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不是一套僵化的行为。
文化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1、人口密集的国家倾向于—“消极礼貌”,这意味着人们明白他人对隐私的需要,以及他们不愿受到侵犯的愿望。
2、地域广阔的国家倾向于—“积极礼貌”,强调包容和开放。
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说,在消极礼貌文化中,看起来的冷漠无情恰恰是对他人隐私的某种尊重。
每一条想要放诸四海而皆谁的指导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的原则,都有另一条与之相矛盾的规存在。
我们的礼貌规则因家庭和文化不同而不同。礼貌是一种社会准则,用来规范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我们要是严格地遵守礼貌原则,我们就会变得“超级圆滑”
我们表现得过于真诚,看起来会显得过分热心
严格遵守对待他人的准则过于刻板,而完全不注意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则会导致混乱。
我们与会面对象建立关系的方式,是通过闲聊开始的,比如:
谈论天气
进行攀比
使用自嘲
我嫉妒你
……
有时这种闲聊比正式谈话,在没有建立密切关系之前,更容易开始交谈。
有时候,我们常常不经意地采用一些巧妙的方式,限制自己与他人的接触,也因此剥夺了他人对我们造成的潜在的有益影响。
有时我们会自以为已经与另一个人建立了关系,而事实上这种关系只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误读了这个人。
误读的产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我们会以己度人。因此我们的与他人的关系是“我—我”的关系,而不是“我—你”关系,“他会像我一样做出这样的反应”。
2、我们会把他人客体化,产生“我—它”的关系,“如果我这样说,她就会把我想成那样。”
3、我们会将眼前跟我们在一起的这个人,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其他人混淆起来,把我们从以前其他人处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眼前这个人身上,从而产生一种“我—替代者”的关系:“如果我这样做,他会这样反应,因为其他的人都做出那样的反应。”
第二部分:理解与拓展
1、我们的大脑是会受到他人影响的,比如:我的情绪、我的想法,会根据环境及身边的人所说的话,去惯性的进入到当下的情景中进行思考。
2、我们要想与他人建立关系,需要我们“敞开心扉”,有时这会让我们感觉不安全,需要我们做真正的自己,同时不要演绎。“敞开心扉”会让我们呈现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不能保证我们这样做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如果我们不去这样做,等于阻断了自己与他人进行真诚对话的机会。
3、“心理化”——是一种能力:“理解能力”“感觉能力”“维持人际关系能力”。
4、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有很大的可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健康、生活幸福。
5、一位心理创伤顾问说得更加明确:“每个人一生中至少都应该到急诊室去一趟,因为这可以使你明白到底什么东西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它不是忙、忙、忙,也不是钱、钱、钱,而是你深爱着的人,也许这一分钟他们可能还在那儿,可下一分钟他们就会离开你了。”
6、只要做,可能会错,不做永远不会错,同时你也会发现,做着做着就会了,错着错着就对了。
7、当你不了解他人的文化或家庭出身时,你在与其建立连接时,同样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你不需要自责,也不需要害怕,这是与他人建立连接时必经的过程。
8、人们的感受是多样化的,文化、家庭、性格、环境等,当时谈话时的心情、情绪,都在随时变化,很难归纳出一套共通的准则。
9、我们可以学会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或方法,自己如何进行自我观察,不断进行调整。
误读的产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我们会以己度人。因此我们的与他人的关系是“我—我”的关系,而不是“我—你”关系,“他会像我一样做出这样的反应”。
理解:我会认为对方会和我的反应一样,比如:认同或不认同,思想一致。
2、我们会把他人客体化,产生“我—它”的关系,“如果我这样说,她就会把我想成那样。”
理解:我们自行“脑补”,想象对方会把我们想成自己“脑补”出来的样子。
3、我们会将眼前跟我们在一起的这个人,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其他人混淆起来,把我们从以前其他人处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眼前这个人身上,从而产生一种“我—替代者”的关系:“如果我这样做,他会这样反应,因为其他的人都做出那样的反应。”
理解:我们会根据和其他人沟通的经验,习惯性将谈话结果“下定论”,把眼前的人和我们身边其他人的反应,迁移到这个人身上。我理解是把两个人“重合”的感觉。